•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中关村园区
      • 怀柔园区
      • 落塔
      • 科学家精神
      • 文体活动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人才概况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所党委
      • 所纪委
      • 党支部
      • 工会
      • 团委
      • 妇委会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花园
      • 前沿动态
      • 情系科学
      • 释疑解惑
      • 精彩图片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预算决算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中科力森
    • 关于力森
    • 主体业务
      • 国资监管
      • 成果转化
      • 知识产权运营
      • 投资
    • 产业布局
      • 持股企业
      • 事业部
      • 产品介绍
      • 科技成果
        • 航空航天
        • 生命健康
        • 交通能源
        • 先进制造
        • 专业软件
    • 新闻资讯
      • 力森要闻
      • 持股企业动态
    • 招聘信息
      • 岗位信息
      • 持股公司
    • 联系我们
  • 怀柔园区
    • 基地概况
    • 动态信息
    • 通知公告
    • 科研团队
    • 管理制度
    • 流程指南
    • 基础服务
    • 周边配套及景点
    • 联系我们
    • 图片新闻
    • 科研进展
    • 全文检索
    • 大型装备
    • 园区简介
    • 配套设施
    • 联系我们
  • 基础科学中心
    • 中心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研进展
    • 会议通知
    • 人才队伍
      • 核心骨干
      • 青年人才
    • 快讯
  • 媒体扫描
  • 综合信息
  • 通知公告
  • 学术交流
  • 招聘信息
  • 仪器设备
  • 专题报道
  • English
  •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所长信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所长信箱
  • 联系我们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中关村园区
      • 怀柔园区
      • 落塔
      • 科学家精神
      • 文体活动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人才概况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花园
      • 前沿动态
      • 情系科学
      • 释疑解惑
      • 精彩图片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预算决算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中级及以下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人才招聘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当前位置:首页科学研究科研进展
  • 科研进展

    跨越天地制造界限:我国可重构柔性在轨制造平台关键技术验证取得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25-11-03【字体: 大  中  小 】

    【导语】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牵头,联合长春应化所、沈阳自动化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科研攻关团队,圆满完成了“可重构柔性在轨制造平台”项目的核心舱段地面试验。本次试验突破了刚性结构与柔性舱体可靠连接、舱体密封性验证、快速充气精准展开、舱体在轨充气稳定控制等关键技术,标志着我国在太空智能制造领域取得了从概念创新到工程实践的重要进展。

    图1 可重构柔性在轨制造平台在轨运行艺术构想图

    【迎接太空制造新时代】

    当前,人类正从“空间利用”向“空间开发”跨越。谁能掌握在太空中“制造”的能力,谁就能赢得未来空间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传统的在轨平台受限于发射包络,成本高昂,在轨扩展困难,难以实现大规模、多功能的制造任务。

    可重构柔性在轨制造平台,像一个拥有“钢铁骨架”和“高科技纤维皮肤”的智能变形体。创新性地采用超柔性复合材料,发射时紧密折叠,体积小巧;入轨后充气展开,形成一个庞大、稳定的工作空间。这种设计突破了传统刚性结构的局限,易于模块化扩展与功能重构,是未来开展大规模太空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制备、在轨3D打印的理想平台,为实现“天造天用”的太空制造愿景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

    图2 刚-柔连接充气舱原理样机,展示了从折叠到展开的完整过程

    【突破“天造天用”技术瓶颈】

    实现太空制造需要突破三大技术挑战:

    1. “刚”与“柔”的可靠连接:如何让坚硬的金属框架与柔软的囊体实现“天衣无缝”的密封连接,是确保舱内气压长期稳定的生命线。

    2. “收”与“展”的精准控制:如何确保在微重力环境下,庞大的柔性结构能够严格遵循预设轨迹,实现毫米级精度的有序展开,是决定整个系统在轨成败的核心环节。

    3. “动”与“静”的稳定共存:如何掌握柔性舱体在充压后的振动特性,确保能为舱内高精度的科学实验和机器人作业提供一个超静稳的平台。

    【关键技术验证取得丰硕成果】

    科研团队通过系统性的地面试验,验证了平台的关键性能:

    在长春应化所的试验中,团队完成了舱段的充气展开、密封性能和动力学特性测试。数据显示,舱体展开过程精准可控,密封性能优于设计指标,为在轨制造提供了可靠的作业环境。

    在沈阳自动化所的真空试验中,团队在模拟的真空环境下,首次精确获得了柔性舱体完全展开的临界压力与气体消耗量。这组关键参数为未来在轨任务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3科研团队对充气舱开展试验(左图:一阶模态试验,右图:真空环境充气测试)

    图4可重构柔性在轨制造平台试验团队


    【开启太空制造新纪元】

    本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在轨制造”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项目负责人杨毅强表示:“这项技术将推动太空制造从‘概念验证’走向‘工程实现’”,未来我们将能够在太空环境中直接制造、生产,真正实现空间资源的自主开发利用。

    随着可重构柔性在轨制造平台的成熟,我国在太空生物医药、特种材料研制、在轨维修维护等领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构建未来空间基础设施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图5未来空间智能制造平台应用设想图

    结语:

    从“在轨建造”到“在轨制造”,这次关键技术的突破,是我国迈向大规模、低成本太空制造新时代的重要一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太空制造将为我国空间经济发展开辟全新赛道。


    附件下载:

    下一篇:力学所在双特异性抗体研发方面取得进展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028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9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