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 2016 年 5 月 9 日上午,在浙江绍兴文澜小学的体育馆,面对 200 名五年级的孩子和他们的老师,我开讲了参加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后的第一场科普课,报告的题目是“声音的奥秘”。为什么选择讲声音?首先,这是小学科学课程要求的内容。其次,是因为声音源于物体的振动,而物体的振动行为既与它所受到的外力有关,也与其形状结构和组成物质(材料)有关,这是我熟悉的专业领域。还有就是,虽然大家每天都在利用声音交流信息,但仍然还存在不少认知误区,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辨识能力,还可以启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但是,这场讲座下来,我的自我感觉并不好。尽管一个半小时的报告完成的还算顺利,课堂秩序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我就是觉 得有一种莫名的挫败感。因为,在孩子们的 眼神里我没有看到我所期待的那种兴奋和激 情,在讲座主持人老师的最后讲话中,除了 礼节和客套的话语外,我也没有听出多少对 我的讲课内容的实质性评价。
课后,我忐忑不安地请教专程听我课的 团友高登义老师。他没有直接评论我的讲课, 只是委婉地告诉我:今天的课堂秩序还不错。 不过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们的确被你 的演讲吸引住了;另一种可能就是后面有孩 子们的班主任老师在督阵。接着,他告诉我 一个了解讲课效果的简便方法,就是观察孩 子们的老师是否在认真听你的课。
这话让我如醍醐灌顶。我仔细回忆了课 堂情况,还真的发现了问题:在我讲课的时 候,坐在孩子们后面的那几位老师,有相互 交谈的,有低头看手机的,持续专注听课的 还真的不多。这当然与体育馆空旷、声音发 散、回声很重、坐在后面的老师听不清前面 的声音有关,但如果我的讲课内容真的能吸 引他们,他们完全可以将坐凳搬到前面来听 讲呀!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是夜,因为头天夜里就没有休息好, 加上讲课太累,我早早就上床了,可白天的 讲座情形还在脑海里翻腾,不肯离去。迷迷 糊糊中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我虽然在 讲座中提出了不少问题,但都是自问自答,
自唱自和。为什么不能把问题交给孩子们? 让他们不仅是听众,也有机会参与到讲座中 来?当然,这需要我能更深入地把握讲课内 容, 有更高的视角, 提出的问题更有趣味性, 孩子们能接得住还能答得上来。我马上起床,按照这一思路重新整理和修改课件,直至天 明。
第二场讲座地点在杭州市柯桥区鲁迅外 国语学校的会议厅。还是五年级的孩子,还 是讲同一个题目,但课堂氛围与昨天完全不 同,同学们不仅踊跃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还提出了不少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疑 惑,譬如,在水下能听见声音吗?耳鸣是怎 么回事,太空中有没有声音等等。更让我感 动的是,讲座结束后校长宣布散会,已经到 了饭点的孩子们却不肯离去,齐声呼喊着要 求我给他们签名,不等校长点头便拥上了讲 台。
虽然,我又花了半个多小时给孩子们回 答问题和签名, 很累, 但心中充满了幸福感。
编者按:
陈光南同志退休前是力学所研究 员、博士生导师,工信部民机科研工 业技术专家组成员,曾先后担任材料 工艺工程中心、技术发展部和先进制 造工艺力学实验室主任。2016 年加入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后, 致力于向社会传播科学知识。目前, 为抗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 情,作为负责排课工作的副团长,在 中科院传播局的领导和中国科协青少 中心的支持下,他与其他团员们一起 正在为开展网络科普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