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这个题目 与研究生交流是因 为这是我自己人生 不同阶段最深的体 会。脚踏实地,持 之以恒,做你喜欢 的、必须做的事情, 并一直坚持下去, 坚持到一定程度, 你自然就是有希望
的,成功的,有成就的。古之立大事者,不 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一、知己知彼,坚定前行
力学所现有研究生 366 名,今天到场的 有 200 多名,力学所的研究生占全所人数的 1/3 左右,是力学所的重要力量,也是年轻 的新生力量。这个群体是优秀的,从 2013- 2019 年,有 7 位毕业生获得中科院优博论 文奖,几乎每年有一篇优博论文,这对我们 所的研究生体量来说,比例是高的。有 3 位 同学荣获院长特别奖。这两个奖项是中科院 含金量最高的针对研究生的奖项。我们所的 研究生在学术界也崭露头角,比如在国内高 校的研究生论坛上拿到一等奖,在国际会议 上获得最佳论文奖、青年论文奖、优秀海报 奖等等。这个群体是充满活力的,研究生党 支部承办了今年党委第二期的《协力》, 很 多篇党员随笔和科普文章都是研究生自己写 的,这一期体现了研究生群体的特色。研究生党支部和研究生会还组织了两届的研究生学术论坛,促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这个群体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参与支教、扶贫,走进贫困县,帮助那里的学生。今年中国科学院党建通信上发表了一篇我们所研究生党支部的投稿《让初心和使命引领研究生成长》的文章。在投稿之前,党办给我看这篇文章,我觉得这篇文章反映了我们力学所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面貌,所以我把它推荐到院里面。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年轻人总会遇到困难和挑战。8 月份的时候,我请研究生党支部做了一个调查,了解了研究生的困难、问题、挑战在哪里。通过调查(针对 270 名研究生发放问卷,回收 182 份) ,我们发现只有 30% 的研究生对现状感到满意,不满意占 70%。不满意的原因, 主要是压力比较大,这些压力来自科研、就业和经济方面,此外还有跟导师的关系、情感问题等,还有很少比例的对生活条件不满意。
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图 1. 研究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的满意度
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
图 2. 研究生对现状不满意的原因来源
调研也反映出研究生一些具体的问题, 比如在科研方面,50% 的研究生没有掌握做 研究的方法,科研效率低。另一个值得注意 的问题是研究生每天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不 足,近 60% 的研究生每天工作不足 8 小时, 这个时间是偏少的。我在日本做过一段时间 的科研工作,日本的研究生每天在实验室工 作的时间都差不多有 12 小时, 甚至更多。他 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做实验,写论文,以满足 学位的要求,所以,我们所研究生花在科研 上的时间总体上是不够的。就业压力表现在 对专业能力没有准确评估,没有职业规划和 对就业发展的前景不明朗。生活的压力包括 工资不高,对吃饭住宿等条件不满意,这些 困难是可以理解的,以后我们也会想一些办 法帮助研究生解决这些困难。
你遇到哪些困难?
图 3. 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困难
你每天的科研时间是多少?
图 4. 研究生每天的科研时间分布图
二、低头赶路,抬头看天
在自我了解,自我认知以后,我希望大家抬头看看前方的路。首先,看看中国的科技发展处在什么位置,看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然后,看看我们身边的典范,能不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一些鼓舞和启发。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述非常系统,这一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形势下,科技创新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下,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的道路,实现非对称的赶超战略,同时还要保持创新的自信。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是人才,青年人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2018 年 5 月 2 日,习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 ,青年人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的使命,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的素质,锻炼过硬的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的发展(2019 年 5 月 1 日,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这是国家对青年人赋予的希望。
11 月 1 日,中国科学院建院 70 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他对科学院提出了 未来发展的要求: “要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的 策源地,要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 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 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李克强总理也给了 批示,他希望科学院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再攀更多的高峰,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更 多的突破,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方面收获更 多的成果,为建设科技强 国做出更大 的贡献。刘鹤副总理参加了建院庆祝大会,他在讲话中肯定了科学院未来的工作定位,在基础 研究中发挥中坚作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 发挥带头作用,在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 方面发挥高地作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方面 发挥表率作用。
力学所是中科院的一个单元,这些方针 是我们工作的指引。2016 年是力学所建所 60 周年时,郑哲敏先生为力学所题词, “发展 工程科学,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个题词有 两层含义,一是力学所办所的理念是工程科 学思想,力学所要把工程科学思想落地,要 了解国家的需求,走在学科的前沿。二是力到加州理工学院,一下子就感觉到创新的学 风弥漫整个校园。在这里,你必须想别人没 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那里 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 学术讨论会十分活跃, 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我们现在倒好,一些 技术和学术讨论会还相互保密,相互封锁, 你真的有本事就不怕别人赶上。我到加州理 工学院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以前没有想到 的事情,科学发展前沿的东西,这里全讲到 了,让我大开眼界”。
郭永怀先生的事迹大家都非常熟悉。郭 永怀先生家乡山东荣成有一个郭永怀事迹陈 列馆,我每次参观都非常感动。1956 年,他 上半年回国,回来以后他把所有的积蓄全部 交党费了。2007 年,李佩先生把她跟郭永怀 先生后来攒的钱 60 万, 捐给了力学所和中科 大做研究生奖学金。
郑哲敏院士是我国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2017 年,研究生党支部组织“郑哲敏院士和 研究生在一起”座谈会。座谈会上,他回答 了很多研究生提出的问题,比如说研究生如 何选题和坚持科研?导师布置的任务很难推 进,如何解决?能否传授青年人一些科研的 方法和技巧?如何坐得住科研的冷板凳?如 何能快乐地科研?他愉快地和研究生交流, 并给了他们很多真知灼见,给研究生很大的 启发。
俞鸿儒院士一直提倡做科研钱不是关 键,关键是思想。三年困难时期,他的项目 经费非常少,他就寻找废旧的设备,寻找便 宜的加工厂,用 8 万块钱搭建了我们国家第 一个风洞。1953 年,俞先生在大连理工大学 毕业的时候,写了一份决心书: “亲爱的母 校,我衷心感谢您四年来的哺育,在即将离别的时候, 我向您保证, 坚决服从祖国分配,用您教育的科学技术知识,终身不懈的建设伟大的祖国。请您相信,我将用自己的劳动维护您的荣誉,并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俞先生用 60 多年的时间践行了这份保证。
2018 年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纪录片节目,讲的是年轻的科学家为事业拼搏的故事,这些年轻的科学家有多能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专家的裴端卿,有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的先驱吴甘沙;有将人工智能中的语言智能做成“全球无敌”的魏思,有用大数据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难题的张弓,有高温超导磁悬浮应用专家邓自刚,有量子计算机的研制者之一陆朝阳,等等。这些青年人都是科技创新的代表者,他们都有一段奋斗的历程。他们的故事中总结下来,能得到这些关键词:执着、努力、坚持、有兴趣、有理想、热爱等等,这些就是对他们的成功最好的诠释。再举几个力学所毕业生的例子。前一阵有一个新闻,地震可以通过预警系统进行预警。这个预警系统的发明人王暾,就是力学所 2001 年的博士毕业生。在四川长宁 6.0 级地震中,他研发的预警系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社会和国民的安全做出了贡献,他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以社会需求为驱动的。王战会是力学所 2004 年的博士毕业生。他在国外做完博士后回国后,到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做研究员,之后他创办了医疗器械公司,把在研究生期间和国外访问期间研究的科学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从实验室研究推广到生物医药领域,用科学技术服务国民经济。姜鹏是力学所 2009 年毕业生,现在是中国天眼FAST 的总工程师。他毕业后在 FAST 团队工作八年,他说他在做 FAST 结构破坏试验 的时候“几乎经历了所有的破坏形式”,只 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FAST 才成为举世 瞩目。
我希望这些事例能够引发研究生更多的 思考:你们是在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在做科 研?
三、志存高远,勇担使命
最后,我想谈几点希望。
首先, 研究生支部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希望我们的党支部能够按照《中国共产党支 部工作条例》的要求,提升研究生整体的思 想素质,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并切实地 帮助研究生,解决他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这是党委交给研究生党支部的任务。也 希望党员同志能够发挥先锋的模范作用,希 望更多的研究生能积极地加入党组织。
第二,发挥研究生的管理和自治的体系 作用。研究所通过研究生教育和工学院办公 室来实现研究生的管理工作。研究生群体还 有自治体系,比如说研究生会,还有各个研 究室、各个课题组学生的群体,都是自治体 系的组成部分。研究生党支部和各个实验室 的党支部,要共同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 作。同时,研究生群体也要依靠导师,导师 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只有这个体系 中各个部分共同作用,才能把研究生工作做 好,才能促进研究生思想、学业、生活、就业, 和人生的发展。
第三,是提升导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 水平。国内外有很多优秀导师的例子,比如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培养学生当中投入了巨 大的精力,给学生讲课,编撰大量的教材,成效非常显著, 他培养了非常多优秀的学生,有王元、陈景润,丁石孙等等。德国的理论物理学家阿诺德 · 索末菲培养了 6 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学生。他的学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沃夫冈 · 泡利给他写信说: “我是多么地敬畏您……,这种敬畏的心理是由于您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带来的,我多么庆幸成为你的学生”, 这样的导师才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导师,对学生一定是严管厚爱的,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给学生正面的激励,允许学生不断的试错等等。希望力学所的导师们往这个方向努力,成为优秀的导师,导师优秀了,就能指导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第四,为研究生搭建文化建设和学术交流平台方面。8 月份的调研中,研究生希望研究所能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和就业指导。研究所有关部门会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交流平台,包括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就业相关的培训和职业的规划训练。
最后希望大家有勇担时代重任的责任感,掌握扎实的知识,把学业做好,做精,学业是立身之本。要修身立德,培养崇高的品质。也希望大家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体魄,心身健康。
同学们,研究生是力学所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是力学所的责任和使命,希望大家在力学所学习和生活的几年里有所收获,相信这里的科研训练将成为你们未来工作的基础,这里的生活成为你们未来美好的回忆。我们也会想办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大家在力学所愉快的工作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