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工程科学思想,突破航天核心技术
2020 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肆虐 之下,中国人民经受住了考验,一批批优秀 的医务工作者为社会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在科研人员的辛勤努力下疫苗研制的重 大进展也成为了人们的定心丸。疫情下的中 国,一些承载着力学所光荣传统的航天科研 攻关项目仍取得了重大成功。2020 年 7 月 23 日长征五号遥四火箭托举中国首次火星探测 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
发射场点火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开启火星之旅;2020 年 11 月 24 日, 中国目 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 “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开启人类时隔 48 年之后的月球探测地月往返之旅。这无不体 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无畏的奋斗精神和 超强的团队协作。
对于我们刚刚博士毕业踏上工作岗位的 青年科研人员来说,或许还不能充分体会到 国家科技项目成功后的喜悦和对国家的重大 意义。疫情下的中国,尽管打乱了一些科研 工作节奏,但这正好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时间 去思考:该去做什么样的研究,怎样的研究 才是国家真实需要的。在力学所这个承载航天梦想的摇篮里, 我们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 就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力学所有着光辉的建所历史,在第一任 所长钱学森先生的带领下,参与完成了中国 独立自主研制的“两弹一星”,保卫了国家 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这是我党高瞻远瞩 的战略决策,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彰 显了大国地位。当今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进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再次处处 发难,中国再次到了历经考验的关键时刻。 从国防角度出发,发展高超声速导弹这一战 略武器,突破现有的反导防御系统,是提 升综合国力巩固大国地位亘古不变的战略决 策。
纵观西方各科技强国,在高超声速武 器的研制方面,俄罗斯已经赶超美国,处于 公认的领先地位。俄罗斯开发的“先锋”高 超声速导弹,以超过 20 马赫的速度行进, 可进行滑翔机动,弹道难以预测,能够到达 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声称可以突破最新的反 导防御系统。以及近期,俄军在白海试射了 “锆石”高超音速导弹,达到了 28000 米的 飞行高度和超过 8 马赫的最大飞行速度,是俄罗斯的新“王牌”,因为它有能力在接近 目标时进行机动, 而且有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过去在裁减军备高潮时缔结的条约相继被废 除,新的军备竞赛的正式障碍也随之消失。 参赛的每一个国家都明白:没有高超声速武 器,就最容易遭受潜在对手的攻击。因此, 不仅美国,对于中国来说研制高超音速武器 就像当年的“两弹”具有战略上的重大意义。
在以钱学森先生工程科学思想 ( 哥廷根 学派 ) 建立的力学所,这样的战略级研究离 我们是那么得近。哥廷根学派最重要的科研 思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物 理现象,总结和提炼规律形成理论继而达到 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种认识和探索自然 规律的核心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科学 与技术的紧密结合。钱学森师从工程力学和 航空技术的权威冯卡门教授,以及陆士嘉、 郭永怀、钱伟长和周培源等一批中国科学家, 都是工程科学思想的继承者,回国后为中国 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中国的航空 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将哥 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思想推向中国,并加以 继承和发扬。因此,我们应该继续秉承其工 程科学思想,做到科学技术同社会发展相结 合,做国家真正迫切需要的关键技术。
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来说,比如我,以 前或许会认为工程科学就是近似的科学,里 面有太多的说不清道不明,成功与否全凭实 验数据的堆彻。或许大家更喜欢基础研究,
喜欢物理图像更清晰更简单的事物,旨在揭 示自然科学的本质,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 这没有对与错, 然而, 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 国家对我们的期望应当是纵观大局,分析局 势,努力承担起国家需要的工程科学研究, 知难而上,勇攀高峰,这才是老一辈科学家 在艰苦卓绝的时期的科研精神。突破关键核 心技术,关键还是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 发扬光大“两弹一星”精神,形成良好的精 神面貌。
最后以习近平主席对科技工作者的殷切 期望作为结束语,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 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抢抓战略机 遇,勇立改革潮头, 勇攀科技高峰;把握大势、 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
何成明,空天飞行科技 中心(筹)2020 级博士后, 导师:岳连捷研究员。研究 方向: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 燃烧组织技术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