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中关村园区
      • 怀柔园区
      • 落塔
      • 科学家精神
      • 文体活动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人才概况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所党委
      • 所纪委
      • 党支部
      • 工会
      • 团委
      • 妇委会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花园
      • 前沿动态
      • 情系科学
      • 释疑解惑
      • 精彩图片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预算决算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中科力森
    • 关于力森
    • 主体业务
      • 国资监管
      • 成果转化
      • 知识产权运营
      • 投资
    • 产业布局
      • 持股企业
      • 事业部
      • 产品介绍
      • 科技成果
        • 航空航天
        • 生命健康
        • 交通能源
        • 先进制造
        • 专业软件
    • 新闻资讯
      • 力森要闻
      • 持股企业动态
    • 招聘信息
      • 岗位信息
      • 持股公司
    • 联系我们
  • 怀柔园区
    • 基地概况
    • 动态信息
    • 通知公告
    • 科研团队
    • 管理制度
    • 流程指南
    • 基础服务
    • 周边配套及景点
    • 联系我们
    • 图片新闻
    • 科研进展
    • 全文检索
    • 大型装备
    • 园区简介
    • 配套设施
    • 联系我们
  • 基础科学中心
    • 中心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研进展
    • 会议通知
    • 人才队伍
      • 核心骨干
      • 青年人才
    • 快讯
  • 媒体扫描
  • 综合信息
  • 通知公告
  • 学术交流
  • 招聘信息
  • 仪器设备
  • 专题报道
  • English
  •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所长信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所长信箱
  • 联系我们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中关村园区
      • 怀柔园区
      • 落塔
      • 科学家精神
      • 文体活动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人才概况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花园
      • 前沿动态
      • 情系科学
      • 释疑解惑
      • 精彩图片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预算决算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中级及以下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人才招聘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党群园地
党组织机构
所党委 所纪委 党支部 工会 团委 妇委会
党建要闻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工作通知
学习园地
规章制度
警示教育
流程指南
协力原创文章
党员随笔 创新驱动发展 力学人
  • 当前位置:首页党群园地协力原创文章党员随笔
  • 党员随笔

    重振力学所的雄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刘桂菊)

    发布时间:2017-08-25【字体: 大  中  小 】

    ——根据7月6日在中层干部会上的发言整理

     刘桂菊

     

    秦伟所长让我代表他就职能部门调整和管理人员聘任上岗的事跟大家交流,对下一步工作做个动员。我们知道,秦所长3月21日来所,到现在3个多月来时间,给所里带来了很多新的气象,包括基层的调研,发展战略研究,所务例会推进各项工作,研究所制度的全面梳理等等。他是从研究所大的发展形势出发来全面考虑的。

    这次在梳理职能部门职责的基础上,进行了副处长及其以下所有岗位的重新聘用,这是件很大的事情。为了不影响日常的工作,我们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聘用工作。从6月12号动员会,到6月29号全部招聘完,才17天的时间。大家非常配合,认真对待。也体现了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风貌,这也是力学所的特点,我来力学所这么长时间,对大家的素质还是非常认可的。

    今天我重点说说关于管理人员重新上岗后怎么干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个动员。那到底什么是动员呢,我查了百度,与大家一起分享。动员是发动大家,参加某项活动,这里面的活动有打仗,有学习,有参加各种任务。动员的目的是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今天我们动员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所有的管理人员将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力学所新时期大发展上来。我给这次动员定了个题目:重振力学所的雄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为什么选这个题目?今天中午我所一位院士与我谈了一些问题, 其中谈到一点,别人一说,这就是钱学森建的所,有钱学森、郭永怀,觉得你们多厉害呀,但有时话锋一转,力学所怎么有这种事,听了心里挺难受的。为什么我说重整力学所的雄风,为什么力学所过去有那样的地位,现在觉得落差很大。

    今年4月5日我们举行了了郭永怀和李佩先生的合葬仪式,对我来说是心灵的洗涤和震撼。今天上午秦所长还和我说,我们有机会要好好看看钱学森和郭永怀的办公室,去体会我们过去的辉煌,思考我们的未来。

    还有一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在2015年高温气动召开的学术年会上,已是80多岁的院士刘宝镛,他是航天科技集团液体发动机方面的专家,是第一个液体发动机的总师。他在会上讲了一段关于力学所的故事。他说他仰慕力学所60年,今天终于第一次踏进了力学所的大门,非常高兴,非常荣幸。他是1954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学生,他说他错过了四次来力学所的机会,第一次是1956年力学所建所后,钱学森讲课,北大的学生可以来听,但由于他是大学二年级,报名没有被批准,没有资格,所以没来成。第二次是1958年大学毕业时,有一批同学毕业分配到力学所工作,他说由于他成绩不够优秀,所以没有来成。第三次是2015年,力学所怀柔风洞邀请专家指导,他因身体原因没有成行。第四次是2015年10月, JF12风洞项目鉴定会他答应参会,但由于身体不适,又没来成。直到2015年12月,他终于来了,这是他讲的一段话。真的当时感慨非常深,我永远记下来了。

    这是我们所,这是我们所的过去,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个所。但是我们也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既要知道过去,也要了解现在,规划未来。我们的优势都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挑战。现在的力学所当然有好的学科积累,有好的队伍、人才(当然也还不够),我们有的多文化,有一批老院士在力学所坐镇。但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发展是否符合国家和科学院对研究所的要求,我们的管理是否能支撑力学所的发展,我们的科研队伍是否足以支撑我们的目标的实现,这些都是问题。

    我们要统一这个思想,大家不要把自己的工作看成个人的那么一点点,这是为什么我要以“重整力学所的雄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作为主题。

    对这次职能调整和竞聘上岗,我们就要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看。然而,调整以后我们该怎么干,跟过去有什么不一样。人还是这些人,有什么不一样。

    这次按需设置了除了8个处长岗位的47个管理和支撑岗位,其中包括10个副处长岗位。岗位竞聘过程中也听到一些声音,说这次压力特别大,怕自己没有岗位,甚至还有少量的质疑的声音。这些都可以理解。有点压力是很正常的,没有压力就不正常了,工作就做不好。就像高考,有些压力才能考好,完全放松也考不好。但我们能够理解大家的心情和思想状况。今天的会,再次强调,这次竞争上岗不是为了折腾大家,而是为了力学所的更好发展,为了把职能梳理的更清晰,处与处之间,包括对外,能够衔接的好,做到无缝衔接,做到不推诿、不留死角,提高效率,为所里的发展支撑服务得更好,加强策划能力。所以会后大家一定要想办法做好处里一般管理岗位人员的思想工作。

    现在所的岗位都到位了,怎么做,怎么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岗位。我们要去重振力学所的雄风。科研是中心,但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下面我和大家交流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

    每个岗位,既是个人的岗位,又是力学所的岗位。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管理岗位,也是独当一面,有时候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举几个普通岗位人员的例子。

    两周前的竞聘会上,科技处贾玲同志回答问题时讲了个例子。2009年,力学所申请到第一个973项目。973项目从1997年开始实施,时隔12年,我们所才拿第一个。这其中,我们的管理岗位人员,以及当时科技处的相关同志做了很多工作。据说当时973指南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即增加了一类与国际合作的机构挂钩。经分析之后科技处觉得力学所有优势,他们找到了相关的课题组负责人,开始策划组织申请,直到拿到这个项目。可以说科技部门的同志们,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管理的效果与效益,体现了对科研人员的高水平服务。大家能说这样管理岗位不重要吗,科研人员不欢迎吗。

    我再举个例子,人力资源处的吴穹,她提到虽然平常有很多杂事,但也有很有成就感的时候。比如引进青年人才王展的工作,当得知通过了基金委的评审,她特别高兴,比她自己的取得成绩还高兴。这就是管理工作者的价值所在,服务对象的成功造就了我们的成就感。吴穹同志从“走进科学院”认识了王展,最后一步一步把他引进,大家看看管理岗位的人员作用不大吗?

    还有人力资源处的杨惠铃,因为负责人事调配工作,平常做了很多杂事,往往缺乏成就感。有一次她参加院里的人事调配工作培训,临时增加了考试环节,她非常认真的准备,背诵材料到凌晨3点,最后考了全院第一名,受到了表扬。这件事,不仅仅她个人有成就感,更是代表力学所,为力学所争得了荣誉。

    所以我特别希望,每一个人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力学所的重要性。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有,有人因为工作不到位,给力学所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损失的也有,今天就不举例了。

     

    第二,要珍惜这个岗位。

    珍惜这个岗位首先是个人和家庭的需要,这不用回避。当然个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基本生活外,更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你在为谁工作》,是一本经典的畅销书,是我在高技术局做支部书记的时候,推荐给大家的一本书。

    我与大家分享该书第二封面上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的一段话,“工作是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寒窗苦读来的知识,我们的应变力,我们的决断力,我们的适应力以及我们的协调能力都将在这样的一个舞台上得到展示。除了工作,没有哪项活动能提供如此高度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的个人使命感和一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生活的质量。”

    我相信通过这段话,大家能体会到岗位对每个人意味着什么。请党委办公室或综合处,将这本书买给大家看看。

     

    第三,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前两天所务会上,秦所长安排了要对管理部门进行培训。我觉得非常好。所以我要讲的第三条,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提升自我的成就感。

    如果每天的工作,大家都觉得是苦差事,那工作是做不好的。每天要高高兴兴的来,高高兴兴的回家,要有能力去应对各种事物,去做好自己的工作。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要是不学习很快就会退步,没法跟人交流,不学习是不可能适应这个岗位要求的。接下来的管理培训,计划3个月,一共6次左右,希望大家积极参加,结合自己工作的经历和实际,带着问题去参加培训,肯定会有收获的。另外,自己还要创造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去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事学,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工作自如了,成就感大了。

     

    第四,要提高工作效率,尤其是团队的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的问题,是很有学问的,这跟工作能力,工作水平都有关系。一个是个人效率,一个是团队效率。有的人天天忙忙碌碌,工作却做不好,被领导批评,有的人看上去没那么忙,却很镇定,工作都在掌控之下。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发挥团队的作用,团队的效率是各个分效率的乘积。力不往一处使,那团队的效率就急剧下降。在座的都是处长、副处长,怎么把团队效率做好,这跟个人能力,跟工作方法都有关系。

    任正非大家都知道,他是非常有管理才能的一个人,经常用一些故事跟管理层交流。

    任正非曾说:“水和空气是世界上最温柔的东西,因此人们常常赞美水性、轻风。但大家又都知道,同样是温柔的东西,火箭是空气推动的,火箭燃烧后的高速气体,通过一个叫拉法尔喷管的小孔,扩散出来的气流,产生巨大的推力,可以把人类推向宇宙。像美人一样的水,一旦在高压下从一个小孔中喷出来,就可以用于切割钢板。可见力出一孔,其威力之大。“力出一孔,利出一孔”,力学所的管理人员,力学所的全体职工如果能力往一处使,那力学所一定能发展好。

    另外,我们要提前谋划一些事情,只是被动的对付,是不行的。只有提前做好谋划,才能做好,才有高的效率。

     

    第五,把现在的岗位当做一个新的起点。

    这次有的同志接受的是完全新的岗位,大部分还是原来的岗位,不管是新的岗位还是过去的岗位,大家要以全新的状态开始新的工作。新的岗位,要做好交接,变化不大的岗位,要站在所层面,好好梳理,重新定位和更高的要求。

    要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做出成绩,这个很不容易,需要付出和努力。

    我希望通过这一次职能的梳理,大家重新上岗,我们8个处长,10个副处长,带领近50人的管理团队,一起努力。我们班子把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每个处独当一面对外工作的时候,要发挥大家的作用。没有这支队伍,我们力学所重振雄风,就是空话、大话、口号。把以上五条,化为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好工作交接和梳理,所班子跟大家一起,把研究所未来工作做得更好。


    附件下载:

    上一篇:敢问青年路在何方?路在脚下——85后青年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选载有感
    下一篇:行以致知,知以促行(梁李斌)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028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9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