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916 年,爱因斯坦在论述普朗克黑体辐 射公式的推导中提出了受激辐射原理 [1] ,为 激光器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1960 年红宝 石激光器的问世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如果 说,发明蒸汽机和发电机使人类能够自主利 用机械能和电能,那么,发明激光器则使人 类真正学会了利用光能 [2] 。特别是激光武器 概念的提出,使高功率激光器的研制成为国 家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如同光刻机、精密机 床一样,高功率激光器是国防尖端武器、先 进制造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大国重器,是一个 国家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的主要标 志之一,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具有战略意 义的综合性工程。
1970 年,力学所在“文革”尚未结束, 信息匮乏、几乎没有任何相关研究基础的条 件下,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未来重大需求, 将高功率激光器研制作为头号任务, 提出“一 光二厂三应用”的口号。既体现了科研国家 队的责任和勇气,也表现出特殊历史条件下 的睿智。接受任务的科学家们凭着科研人员的本份和一腔热血,从零起步,不畏艰难,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在建国三十周年前夕, 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输出功率 1000W、稳 定运行达 4 小时的横流电激励连续二氧化碳 激光发光装置 [3,4] ,在我国激光器研制与发展 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不朽的功绩。
由于历史的原因,力学所的这项具有 开创意义和巨大应用前景的工作并未获得国 家立项,也未正式鉴定。随着时间的推移, 五十年前这项所级重大决策,并投入了大量 人力物力、持续了十多年的工程渐渐被淡忘, 只散见于少数文献的概括性描述 [4,5,6] ,缺乏 对这项工程较为全面的表述。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参加这项工程的老同志们已步入古稀之 年,少数同志已经离世。为了保留这段珍贵 的历史记忆,先进制造工艺力学重点实验室 李正阳采访了当年参加激光器研制工作的部 分老同志,部分还原了那段艰难而光辉的历 程。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主要回顾了力 学所研制高功率横流电激励二氧化碳激光器 的起源、大致过程、成果及后续的一些发展。
2 起源
“文革”期间,除了政治学习,大家都 无事可做。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国外研究动 态显示,以 CO2 气体为主要发光介质的激光 器获得了高达 1000W 的输出功率。大约在 1970 年底,由刘达伟、孙继中、刘剑峰、蒋 灿兴等人发起,经过调研之后,认为气体激 光器在国际上刚刚开始研制,国内还没有人 做,可以军民两用,有可能是将来比较有前 途的一个方向。很快,这项工作得到了所革 委会领导批准,从二室(爆炸力学室) 、四 室(物理力学室) 、十二室(固体力学室) , 以及所内外一些相关单位抽调一部分人员, 组建了激光连,连长是孙继中,书记是蒋灿 兴,后改为十四室(激光室) 。担任过室领 导的有:吴承康,解伯民、陈海韬等同志, 另外, 还有周光地、吴中祥、刘达伟、金和、 张秀琴等同志,并且将研制激光器列为力学 所工作的头号科研任务,号称: “一光二厂 三应用”,即:第一,大功率激光器研制, 第二,办好工厂,第三,加强应用。刚成立 时,激光室分三个组:气动组,由解伯民和 俞刚负责,研制气动激光器,主要解决谐振 腔设计、气体流动、真空、系统冷却等问题; 电激励激光组,大组长是刘达伟,下设脉冲 激光器组、流动激光器组、电源组。脉冲激 光器组有孙同坤,傅裕寿,唐念六等同志。 流动激光器组有, 李旭昌, 姜在英, 孙传香, 卓寿镛等同志, 电源组由胡昌信、金和负责, 还包括:刘若宽、张裕民、李谨科等同志, 研制与激光器配套的电源;光学镜片组,由 刘金珍和赵双禄负责,主要制作激光器需要的镜片,并负责解决光路设计和激光功率测 量。以后, 张旭东、张维明等同志陆续加入, 激光室一度达到一百多人的规模。当时电激 励组的目标是做兆瓦级脉冲激光器,后来, 课题组变动,由李旭昌、孙同坤负责,调整 为做连续激光器。提出了“两横一大”技术 方案,即:横向流动、横向激励,大功率。 坦率地说,当时的经费不成问题,方案定了 之后,同志们奔赴大连、上海等地,采购物 质和设备。调动人力、物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 很快行动起来了。
3 攻坚克难,自主研发
从原理上讲,气体激光器用气体作为放 电介质,必须先抽真空,达到一定真空度之 后,再按一定比例充入 CO2 、He、N2 等组 成的混合气体, 所以, 首先要解决真空问题, 其次是控制气体的流速和压力,使真空度保 持在能够持续稳定辉光放电,第三,探索电 路和电极设计方案,确保谐振腔中稳定的气 体放电。这些问题往往又交织在一起,常常 按下葫芦浮起瓢,需要统筹解决。
大功率气体激光器的基本原理是将气体 的辉光放电能量转化为激光能量,前提条件 是在低气压中实现大面积的均匀放电, 但是, 放电有很大的随机性,如果是两块大的平板 电极, 只要有一处击穿, 便产生一个大电弧。 为了实现长时间均匀稳定放电,遂改用针 - 板电极,用多个针对着多个板来控制放电。 即使这样, 有时也只有一对针 - 板集中放电, 其他针 - 板不放电。于是,又给每个针电极 串联电阻,采用电阻限流放电,这样即使一对针 - 板电极放电,电压也不会瞬间归零。 另一种办法是用电容储能,把大电容改为许 多小电容, 将每一对针电极与电容并联起来, 每个电容对一个针 - 板电极。最终采用串联 电阻和并联电容两个方法,实现了比较均匀 的放电。最后定型的时候,采用的是管 - 板 放电。
气体放电后,谐振腔温度升高,需要冷 却,将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由于气体的 流速必须稳定在 40m/s 才能实现稳定放电, 经过李旭昌、姜在英等人的计算和大量试验, 设计了气动性能好的流道,减少气体流动阻 力并在放电区形成流速均匀,采用调压变速 改造一台大功率离心式风机,最终确定了最 佳流速,完成了这项难度较大的风机改造工 作。气体流速高,风机的转速就比较快,达 到 3000 转 / 分,电机轴要穿过真空室,真 空密封又成了问题,只好把电机放到真空系 统里。结果,由于气压低,常规电机绝缘性 不能满足要求,电机被击穿。经过实验,最 后选择加强定子线圈的绝缘来解决。为解决 真空密封问题,整个激光器的密封面都是同 志们就用油石手工打磨,从机加工后的 6 精 磨到 8(相当于 Ra=0.8μm)。
二氧化碳激光器的工作气体实际上是 CO2 、N2、He 按一定比例的混合气体,其 中 He 占三分之二以上。但是,在当时,He 气的价格是 CO2 的 100 多倍,为此,尝试用 Ar 气代替 He 气,因为 Ar 气的价格大约是 He 气的四十分之一。实践证明,用 Ar 气部 分或全部代替 He 气,激光输出效率更高。 但是,其功率稳定性稍差 [7]。
到 1974 年底, 研制的装置已经能够出光了, 试验结果显示, 激活区长度为 37cm, 最 大输出功率 400W。这时,测量更大功率的 激光仪器被提上日程。响应时间快、线性好 的红外激光功率计比较娇气, 接收面积很小, 不宜用来直接测量大功率激光。对于千瓦量 级的激光输出,专门研制了水冷式积分球激 光功率计。积分球能把入射的激光束,经球 壁的漫反射面发散分布在整个球面上,用一 快速探测元件在球壁局部地方“取样”以测 量整个激光束的功率。积分球的关键是内壁 采用什么样的漫反射面,用粗糙金属面代替 传统漫射面的方案,可以直接承受高功率激 光的辐照,加上流水强制冷却,自行研制的 积分球能连续接收入射的高功率激光,响应 时间可达到 10-1 秒 [8]。
按照每米激活长度出光 1000W 的实验结 果, 为了获得更高的输出功率, 向国庆 30 周 年献礼,将放电管由 600mm 加长到 1 米。 终于在 1979 年国庆节前夕,激光输出功率 达到了 1000W,并能稳定运行 4 小时以上。 这是我国第一台采用横向电激励技术路线的 千瓦级别二氧化碳激光器,是我国激光器自 主研发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激光器发展历 史已经证明,横向电激励二氧化碳激光器是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本世纪前十年中,市场 占有率最高、应用面最广的高功率气体激光 器,是工业激光器的代表。力学所的科研人 员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选择横向电激励的技 术方案,可谓独具慧眼。
4 成果转化
改革开放给科研人员带来了科学的春 天,力学所希望对这项成果进行鉴定。由于体制的原因, 兄弟单位上海光机所的千瓦级横 向电激励二氧化碳激光器成果得到了鉴定[4,9], 李旭昌同志任鉴定专家组技术负责人。不久, 教育部支持下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 学)的 2000W 横向电激励二氧化碳激光器也 通过了鉴定 [4]。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继续研制高功率激 光器的任务由上海光机所承担, 同时力学所的 各个主要研究方向纷纷恢复, 激光室的任务遂 转向成果转化。原北京市机电研究所的领导 以敏锐的市场眼光, 看到了激光加工的商机, 派刘永桢等同志到力学所考察、学习激光器研 制工作。按照力学所无偿提供的图纸, 在李旭 昌等同志帮助下, 试制了两台样机, 并将其中 一台赠予力学所使用, 该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 进步二等奖。后来, 北京市机电研究所不断改 进技术方案, 将大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加工装备 推向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 面力学所与中国铁道科学院金属与化学研究 所李志忠等同志合作 [10] ,在原铁道部大连机 车车辆厂试验修复东风Ⅳ型内燃机缸套, 用激 光淬火技术提高了缸套的耐磨性和使用寿命, 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 尾声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主研发高功率激光 器的事业未能在力学所持续进行下去, 同时也 失去了研发国防尖端武器、参与国家战略竞争 的一个重大机会。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投入 了大量人力物力、持续了十多年的工程毕竟给 力学所在激光技术及其应用方面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培养了一批人才。1992 年,由中国 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牵头, 联合首都钢铁公司、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中国大恒公司等单 位共同开发的“YAG 激光毛化轧辊技术”通 过了国家级鉴定, 并在 2007 年获得了国家技 术发明二等奖。老一代科学家们的创业精神、 拼搏精神得到了弘扬,结出了灿烂的果实。 这是力学所科研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能 被遗忘。
参考文献
[1] 爱因斯坦,关于辐射的量子力学, 《爱 因斯坦文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北京,1977.
[2] W. M. Steen, 第 8 届全国激光加工学术会 议,2006 年 10 月 25-26 日,广州
[3] 李旭昌、胡昌信、刘永祯、张维明等同志 座谈录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2017 年 6 月
[4] 邓锡铭, 中国激光史,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991,p93。公开文献记载的成功研制我国第一 台千瓦级横流电激励二氧化碳激光器的是中国科 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见中国激光(原 《激光》),1979, 6 (8): 63
[5] 王家金, 激光加工技术, 中国计量出版社, 北京,1992,p29
[6] 朱企业, 激光精密加工, 机械工业出版社, 北京,1990,p204
[7] 李 旭 昌, 孙 同 坤, 以 氩 代 替 氦 对 流 动 CO2 激光器输出特性的影响,光电子 · 激光(原 《应用激光联刊》),1982,1 -2 (3): 49-52
[8] 孙祉伟,李伟,孙同坤,孙传香,水冷 式积分球功率计, 仪器仪表学报,1980, 1 (4): 99- 103
[9]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横流激光器研究 组,横流 CO2 激光器获 2 千瓦连续输出,中国 激光(原《激光》),1979, 6 (8): 63
[10] 李志忠,阴士健,孙同坤,张维明,张 福瑞,东风 4 型内燃机车缸套激光热处理研究, 光电子 ·激光(原《应用激光联刊》) ,1982, 1-2 (2): 16-1
本文根据 2017 年 6 月,李正阳采访李旭昌、胡昌信、刘永祯、张维民等同志座谈录音整理。 李正阳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