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环境多尺度力学”研讨会成功召开
8月24日—26日,“超常环境多尺度力学”研讨会在北京市密云区召开,会议依托中国科学院基础与交叉前沿科研先导专项“超常环境多尺度力学”(以下简称“专项”),本次研讨主题为超常环境多尺度力学的前沿挑战和进展动态。前沿科学与基础研究局天文力学处副处长毛羽丰、业务主管刘美宽,北京力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院大学姚朝晖教授莅临会议并指导。专项依托单位力学所副所长王展、科技处处长高大鹏,专项首席科学家孙泉华研究员、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与科研骨干等共计70余人参会。会议得到了北京力学会的协办支持。
开幕式上,孙泉华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会议背景与专项情况。毛羽丰代表前沿局致辞,充分肯定了专项已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并强调在关键阶段需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力争产出创新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他就专项后续工作提出三项具体要求:一是要聚力攻坚,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切实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二是要高度重视项目中期评估,系统梳理、充分准备,全面展示研究进展与实施成效;三是要优化管理,多措并举加速预算执行进度,保障科研任务高效推进。姚朝晖介绍了北京力学会在推动学科发展、搭建学术平台与促进青年人才成长方面的举措,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北京力学会的各项活动。密云区科委相关同志,作为东道主表示非常荣幸“超常环境多尺度力学”研讨会在密云召开,并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密云区以及怀柔科学城东区基本情况,期待与会嘉宾未来与密云区建立更加密切联系。王展代表专项依托单位致辞,提出要从“向内筑基,向外联动,向上融合”三个维度全面提升专项工作的质量与影响力,建议专项人员与同行一起,围绕学科发展的关键方向,共同梳理可突破的技术瓶颈,并针对国家未来的重点任务需求,提前酝酿、主动组织,联合申报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会议报告环节由各项目负责人主持。本次研讨会邀请了西北工业大学张伟伟教授,同济大学杨斌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郑元枫教授,航天科技一院段毅研究员,航天科技十一院苗文博研究员、吕俊明研究员,航天科工二院吴杰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开金副教授,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袁子峰,以及力学所张陈安正高级工程师、李曌斌副研究员、芮少石助理研究员等12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内容涵盖多尺度与跨尺度力学方法、高焓与非平衡流动、先进结构与材料力学、人工智能在力学中的应用、复杂流动与能量控制等多个前沿主题,并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与工程应用实例。与会学者就超常环境下力学行为的多尺度建模、智能计算新方法、实验与仿真技术挑战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研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互动充分,有效促进了不同研究方向间的交叉借鉴与思想碰撞。报告环节结束后,多位专家在自由讨论中进一步围绕“AI for Engineering”、数据插值与拟合、稀疏测量重构等前沿方法展开交流,并一致认为当前研究需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不同方向间的相互借鉴。专家们特别指出,单点研究存在局限,必须将底层创新与顶层应用紧密结合,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实际工程问题为导向,持续推动科学问题的迭代与研究范式的升级,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贯通突破。整场讨论有效促进了多学科思想的交叉碰撞与深度融合,为专项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大会报告后,专项组织了骨干人员进行了分组讨论。讨论会上,专项人员结合研讨会中专家讨论提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重点对未来技术路径的选择、实验方案的优化、计算模型的改进以及具体成果的产出形态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各项目下一阶段的科研布局和实施路径明确了方向。
本次研讨会达到了凝聚共识、深化认识、规划未来的目的,不仅梳理了“超常环境多尺度力学”专项启动以来所取得的阶段成果,还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战略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攻坚克难的方向,也强化了各团队间的协同攻关机制,为专项最终能够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圆满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