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存在着
2009.11.03 作者:崔季平

  1031,钱学森老师离我们而去,这一天成为我们最伤痛,永远难忘的日子。对于我来说,这一天,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老师,他在世时,对我就是一种动力和希望。耳边总会想着他嘱咐我的话:“崔季平,你要挺住,物理力学怎么样了,我是关心的!”他活着就给我留下一种希望,想着有朝一日,工作有了进步能回报他老人家不辜负他老人家对我的期望。现在对我来说,只有留下了悔恨,恨我的无能,恨我成长的太慢。

  1031号上午,孙祉伟同志作为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成员从湖南开会回来,他急匆匆的给我打电话,他说:“这次专业委员会能出席的老人们很少了,只有文革后成长起来的人在活跃,一个问题是他们对过去了解的少,在学科发展的决策上希望像力学所这样的单位能担任这个转变中的常在力量,并希望在钱老还健在的这个时机,形成一个新的团结的力量。”这很重要,我当即给樊所长打了电话,他答应下周他外出开会回来商议此事,中午孙祉伟却打来电话,说出了钱老逝世的噩耗。我俩在电话交谈中唏嘘长久。一方面我们敬佩老师的杰出贡献和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同时也感到我们刚刚用处的注意希望就要受到夭折的头疼感。

  回想我们对钱老的种种精神上的敬仰,到底来自哪里。从根本上说就是:(1)他的爱国情操和为民族复兴的献身精神;(2)他对科学的敬业,敢于面对科学技术中的巨大困难问题,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3)他的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与敏锐的观察与判断力。

  这里我想引用钱老53年论文中关于物理力学成为一支工程科学分支的一点论述“在我们目前称之为物理力学的这一研究领域里不光有许多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们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并非只是进行非常繁复的计算工作。要把物理力学建成一门工程科学就必须像工程科学其他分支的成长一样,例如流体力学,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原理来,即所谓‘应用力学’的原理。”

  时间过了半个世纪,钱学森在这里身体力行。为此他曾建议将“物理力学的学科建立”加入“第一个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中。他编写讲义,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设置专业,亲自授课,培养了三届学生,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建有一个高温气体的实验室。在学术届在力学学会下设有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参与单位及国内重大的研究机构。回过头来对照53年钱学森关于物理力学的期望值,我们还差得很远。在钱老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作为他的学生,我将把他的教诲与嘱托铭记在心。我发誓在我的有生之年为先生未完成的事业献出我的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