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厚文 马兴孝 俞书勤 何天敬 陈 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30026)
为了培养国防尖端科技人才,经国家批准,于1958年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永怀教授与其他老一辈科学家一起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了化学物理系,并由郭永怀教授担任首任系主任。
当时,全国大学的专业设置都大同小异,专业划分过细,学生基础知识面越来越窄,专业课程多而全。如何培养人才,有不同的思路。郭永怀教授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服务国家需要、重视基础教学、强调学科交叉的特色鲜明的办学道路。他的办学理念一直是化学物理系遵循的办学思想,各届系务会在社会纷繁办学思潮中都极力坚持郭永怀教授的教学思想,扎实推进化学物理学科建设。化学物理学科于2002年建成为全国重点学科,这是郭永怀教授教学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郭永怀教授在担任系主任期间非常强调办教育要适应国家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系之初,郭永怀系主任亲自为化学物理系制定了培养目标、办学方向和教学体系。为适应我国“两弹一星”科技发展的需要,系里设置了物理力学和高速化学反应动力学两个专业,培养从事高温、高压、临界条件下物性研究和与上天有关燃烧爆炸中的化学反应研究方面的人才。以后,随着爆震物理人才需求的增加,1962年郭永怀教授又在系内筹建爆震物理专门化。他从物理研究所挑选辛厚文来系筹办该专门化,亲自为辛厚文单独讲课,并派他赴西安五机部三所进修一年。1963年辛厚文回校后编写爆震物理讲义,建立爆震实验室,培养了一批爆震物理毕业生。当年化学物理系的学生大部分都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和国防尖端技术研究部门工作,为我国科技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后来,化学物理系一直秉承着郭先生的人才培养要适应国家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办学宗旨,不断调整研究方向。激光是1960年诞生的,1965年有了世界第一台氟化氢化学激光器,激光分离同位素研究是当时国家的所需。在此期间化学物理系的教师赴上海光机所承接100号任务,并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成功碘原子化学激光器,实现了激光分离硫同位素,这些都是国内最早的一批激光化学研究成果。多年来,激光化学一直是化学物理系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之一。20世纪末,国际上兴起了单分子科学的研究,化学物理系同步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培养了一批单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博士生。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Science上,研究成果“确定C60单分子在Si表面的吸附取向”和 “获得化学键分辨的C60单分子图像”分别入选1999和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首次实现单分子自旋态控制”入选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郭永怀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他为化学物理系学生设置的基础课程中有6个学期的高等数学和4个学期的普通物理课,还有无机、分析、有机、物化4门化学课,可见基础之厚实。郭永怀先生重视让学生打好基础这一办学思想一直十分坚定。记得“文化大革命”之初,正是所谓“教育革命”时期,由于极左思潮冲击,把打好基础的教育思想看作是“教育脱离实际”的表现,将高等教育降低为“训练班”的水平。面对这种思潮,郭先生在与部分化学物理系教师座谈中强调:基础一定要打好,即使工科专业也不能只学流程,也要打基础。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待学生毕业时,有些流程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所学的基础知识仍有用。当时在一旁的马兴孝不无顾虑地提出,现在还注重基础,别人该指责我们培养了“万金油”了!郭永怀教授对此风趣地说:“对,对,就是要‘万金油’,就是要‘万金油’,我还没有想到这词儿呢。”
化学物理系的教师们一直沿袭郭先生加强基础的办学思想。即使在培养工农兵学员的年代,仍然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以致于当时在一次全国教学工作会议上,有同行了解到我们竟开设物质结构课并简介了薛定谔方程后,表现出很大惊讶。到了80年代,随着研究生教学的兴起,化学物理系本科生的课程又做进一步改革。把统计力学、量子化学、分子光谱、反应动力学4门课程定为化学物理系本科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不再设有专业课。21世纪初,学校将学制由5年改为4年,我们系在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时只是将毕业论文由一年压缩为半年,删减了部分辅助性课程,而基础课的骨架没有改变。
郭永怀教授创办化学物理系的最大特色是培养化学与物理交叉学科人才。要求学生既具备较为坚实的数理基础,又有较为丰富的化学知识,适合于从事那些化学与物理密不可分的课题研究,可以改善研究队伍的总体知识结构。当初化学物理系就是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化学研究所共同来建设的。化学研究所柳大纲所长担任化学物理系副主任,钱学森所长还亲自给化学物理系学生讲授物理力学课程。化学物理系的毕业生凭借着特殊的知识结构已在国内外多个研究领域显示其出色才能。在国外,化学物理人才也只在研究生阶段加以培养,而在本科阶段培养化学物理人才可以说是郭永怀、柳大纲、钱学森等老科学家们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个创举。
化学物理系教师们一直坚持三位老科学家开创的化学物理办学方向。尽管组织机构几经变化,但是办学方向和宗旨始终不渝。1964年学校将原13个系合并为6个系,4个与化学有关的系合并为近代化学系。这样,原化学物理系成为了化学物理教研室,原来的物理力学和高速化学反应动力学两个专业合并为化学物理专业。“文化大革命”初期,郭永怀教授曾经语重心长地嘱托化学物理系的教师:化学物理方向一定要坚持,化学物理在我心中占有重要位置,不管行政组织如何变化,化学物理的旗帜不能倒。在以后的日子里,系、室体制又有多次调整。几经努力,直到1993年,终于将近代化学系的系名恢复为化学物理系。50年来,化学物理的名称曾以系、室或专业的形式出现,但从未消失过,也就一直履行着我们老主任的遗愿。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根据郭永怀主任的教诲,我们已把化学物理这一交叉学科专业的教学要点概括为:“数理化并重”的课程安排原则和“化学与物理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
为了缅怀化学物理系创办人的功绩,由海内外化学物理系校友捐资,化学物理系于1993年设立了“郭永怀、柳大纲化学物理奖学金”,奖励化学物理系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在2003年庆祝建校45周年时,原外语教研室主任、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怀的夫人李佩教授向学校捐赠郭永怀先生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牌,学校设立了“郭永怀奖学金”。2008年李佩先生将她的毕生积蓄30万元捐赠学校,该款项已加入郭永怀奖学金,系里也将尚余的化学物理奖学金加入到学校的郭永怀奖学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