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座谈会上的发言记录

(中国科学院、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在1957年10月13日召开了一次关于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卫星的座谈会。到会的有天文学、物理学、力学、空气动力学、化学、无线电学、电子学、地球物理学、通讯学等方面的科学家38人。会议由竺可桢副院长主持。)

郭永怀的发言:

10月4日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的意义,各位都已讲了,我现在想补充两点。我觉得这件事是在进入原子能时代以后的第二件大事,对整个人类都有影响。人类一向是在二度空间活动的动物,现在有了人造卫星的成就,就如爬高有了梯子一样,以后去宇宙活动,已经不是梦想,可以实现了。另外一点,就是这件事发生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这样对和平事业的影响一定很大。我认为人造卫星对和平事业起的作用是正的,不是负的。

人造卫星关系到许多技术部门,我愿意在许多技术中提两点来谈一谈。第一点是发射人造卫星的工具,也就是火箭问题,火箭的发明是很早的了,中国早已制造过火箭。在近代推进器中,火箭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在很短时间放出很大的能量,另一个特点是他用自己的力量推进,因此火箭的活动不受外界影响,不用外界空气作推动力,所以离开空气层在真空中也能前进。那末过去为什么对星际旅行的意见会有不一致呢?这并不是因为对火箭作推进器有疑问,而是由于燃料的问题。用普通的化学品燃料,可以简单地算出,推出地球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这样,因此用了多节火箭,苏联这次用的就是三节火箭。

现在说说苏联的成就。苏联卫星是83公斤,高程900公里,要把这样的卫星发射出去,可用已经算好的资料为例:如100公斤三级火箭,用的燃料是化学燃料,这当然与苏联现用的燃料不同,化学燃料是用液体氧与肼(肼有自燃的特性)。火箭可以有各种设计,一种设计大约是这样的数据;第一节总重量(火箭与载重、燃料)是91吨;第二节的总重量是15吨;第三节总重量是1.7吨,其中有100公斤是载重。三节的总重量是109吨。这么大的重量是很难想像的。

现在看一看输送力,因为最后一节也达到高空,苏联现在的最后一节也是在高空上,因此把最后一节也算作被输送的,那末总的输送能力,是总重量的1/64。输送能力大约是总重量的1/64,现在英美设计的火箭也是这样的数目字。把火箭送上去所用总的推力,第一节是181吨,第二节的推力是31吨的样子。假使我们要用的火箭发动机是5个,这个推力是太大了,每个发动机的推力是36吨,普通的发动机远远在这数字的下面。美国准备发射的卫星的重量比苏联的差八倍,每个推进器的推力只不过3∼4吨。

另外,从人造卫星的发射到进入轨道,需要很精确的分析。第一节达到的高度与最后的速度问题,以及第二节开始的速度,到什么时候停火,第三节怎样达到轨道,这要很精确的计算。在轨道确定以后,要作各种规划,这完全是自动控制的问题。由此也可见到苏联在自动控制、电子学等各方面,都有很高水平。

最后要强调一下,赵先生已经说过,苏联从十月革命到现在不过四十年,苏联在这四十年中除了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外,科学方面的进展,尤其是最近二十年来在航空、原子能、高温物理等方面的进展,简直不可想像。苏联的科学为什么会发展得这样快,我想在座诸位也都知道,要发展科学,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够。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 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编:100190 电话: 86-10-62560914 京ICP备050028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