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绵阳,621000)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前身是中国空气动力研究院(第十七研究院),郭永怀先生是我们中心最早的领导人之一。
1967年 3月,毛泽东主席批准了聂荣臻元帅关于军事接管和调整改组国防机构的请示。根据这个请示以及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元帅的有关指示精神,国防科委决定,在中央正式批准国防科研机构调整方案以前,先成立第十七研究院的筹备组。1967年7月,国防科委发布了《成立空气动力研究院筹备组的通知》,指定由钱学森任组长,郭永怀、严文祥任副组长。该通知指出,筹备组可设若干办事组,负责拟制和处理体制、规划、三线工程建设等项工作。依据这个通知,钱老于1967年8月10日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主持召开了筹备组会议。会议确定筹备组下设科技管理组、政工组、基建器材组和行政管理组;钱学森负责筹备组的抓总,郭永怀负责规划和科技管理工作。从1967年中到 1968年末,郭老为我们中心的筹备、规划和建设操尽了心。
作为一位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郭老深知空气动力学在航空航天事业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他在1956年11月回国后始终致力于发展我国的空气动力学事业。1964年3月他成为国防科委第十六专业组(空气动力专业组)成员后与钱老等共同研究组建空气动力研究院问题。他担任第十七院筹备组副组长后,不仅拥护中央的决策,而且身体力行,在担负各种职务很多、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想方设法挤出大量时间到筹备组具体领导和指导各项工作。1968年3月15日,郭老参加筹备组首次办公会议,会议研究解决了各项工程任务书编拟、工艺班子组织、设备加工订货、材料保障等诸多问题。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高峰时期,十七院的筹备工作包括计划工作极其困难。1968年10月2日,即不幸遇难前约两个月,郭老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指出在院的总规划未批之前,也应积极做准备工作,凡基建应考虑的问题,我们能做的,就不必等,如布局、钻探等;计划问题虽然困难很大,但仍应积极准备,创造条件,力争走在前头,计划还是要报,挂上号也好,并要求做好对于国防科委机关和设计单位的工作。钱老和郭老等关于建立空气动力研究院的思想已被随后30多年的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1978年夏,邓小平同志指出,风洞只搞一个中心,为全国服务,归国防科委管。以后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也多次指出要坚决地按小平同志的指示办。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不仅成为我国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开发的主干机构,而且也为我国在世界空气动力学领域中争得了应有的地位。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建设蓝图是由钱老和郭老共同研究、规划、设计的。钱老和郭老拟制的规划高瞻远瞩、深谋远虑。 1967年9月2日钱老提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与发展主要是风洞试验,同时开展模型飞行试验和应用计算机解决气动力、气动热问题,郭老对此完全赞同。1968年2月15至17日,钱老和郭老参加筹备组召开的“计算空气动力学座谈会”,会议充分肯定了发展计算空气动力学的重大意义,并认为在十七院设立计算技术研究所是完全必要的。1968年3月25日,郭老书面指出,十七院的热物理专业分3个专门化,即气动、传热、燃烧;气动安排在一所、二所等单位,传热和燃烧(烧蚀)由五所搞。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科研试验的基本格局就是按照钱老和郭老的设想和规划形成的,特别是在不断增强地面模拟试验能力的同时大力发展计算空气动力学,而且在投入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保留了模型飞行试验技术力量并使有关技术有所发展。同时拥有这三种技术手段,密切配合,相互验证补充,并开展综合分析和评估,成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承担和完成重大任务的特点和力量所在。这正是钱老和郭老所要求和希望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条发展中国空气动力事业的技术途径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是完全正确的。
钱老和郭老拟制的十七院地面模拟试验设备规划,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速度、尺寸、品种、功能配套互补,最大限度地适应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需要;二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尤其是我国技术和工业的能力和水平,立足于依靠国内力量设计建设;三是近、中、远期相结合,不仅有当时近中期需要的设备,而且有像 48MW电弧加热器这样的现在非常需要的项目,甚至包括开发太空所需的速度达第二宇宙速度的模拟试验设备。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基本上是根据这个规划来建设风洞设备的。30多年来,先后建成了40余座风洞设备,同时依据航空航天飞行器型号研制发展的需要及我国技术、工业的进步,并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进行适应性改造,形成强大的空气动力学试验能力,而且在不断地增强,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特别重要的有 8m×6m和直径 3.2m低速风洞、2.4m×2.4m引射式跨声速风洞、直径 0.5m常规高超声速风洞、2m激波风洞、1m高超声速推进风洞、超声速电弧风洞、高频等离子体电弧风洞、直径 0.3m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200m弹道靶等。许多国际同行参观其中一些风洞设备后交口称赞“了不起”,并对中国自力更生研制这些风洞设备表示由衷的钦佩。1998年8月,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由郭永怀教授指导的美国原Calspan高技术中心主任、该中心空气动力学部主任Alfred Ritter访问我们中心后说:贵中心风洞设备的规划建设显然包含着郭永怀教授的思想。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钱老和郭老设想、规划的风洞设备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建设,成为发展高性能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的一个重要的制约条件。
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曾得到过郭老培养或教导的以张涵信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人员,早就成为我们中心科研试验的技术学术带头人或骨干,有的还担任了中心和研究所的领导职务。他们异口同声地称颂郭老不仅学术上、技术上造诣极深,而且对事业忠诚、执着,治学严谨,待人诚恳,诲人不倦。郭老永远是我们崇敬的导师。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为了铭记郭老对中心作出的奠基性贡献,为了表达中心对郭老的敬仰之情,也为了中心的后来者与我们一样缅怀郭老,十多年前专门把在中心大院的松林小山上修建的三座亭之一命名为“永怀亭”。我们将牢记郭老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德,更加努力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任务,把中心建设得更好,为我国航空航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腾飞做出更新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