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康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100190)
气动防热实验工作
1961年10月,所里让我参加导弹弹头再入烧蚀防热实验研究。钱学森所长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希望我做弹头防热实验任务,五院那边有设备,具体怎么做,要与郭永怀副所长商量。后来郭副所长和我谈了具体要求,我便到了11研究室。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调研和情况了解,我认为科学院有条件自己做实验,用原动力室的两台直流发电机组成电源做电弧加热器,并采用平头试件亚声速射流的方案以模拟驻点的气流、驻点压力和驻点热流。这种看法与当时一般认为要用高超声速电弧风洞模拟试验的看法是不同的。当时244部队是按照风洞方案进行工作。我向郭副所长汇报后,他完全同意我们自己搞一套设备,自己做实验。经过调研,我于1962年提出烧蚀实验的技术路线,即以电弧加热亚声速射流平头试件为试验形式,配以各项气流参数与烧蚀参数的测量,取得“有效烧蚀热”的数据;湍流烧蚀数据则用“湍流管”试验取得。写出技术路线报告,并请244部队庄逢甘同志等来所参加讨论。实践证明,此技术路线是正确的。以后701所也拆开了风洞部分,采用了亚声速射流驻点烧蚀试验方案。经全体同志的努力,在1963年年底已做出一些初步结果。在1964年1月13日召开的113会议上,庄逢甘同志向各研究单位提出研究课题,确认我们实验工作的成绩,并签定了任务书,要求利用920kW电弧加热设备取得一系列有效烧蚀热数据和研究各项测试技术。以后将此项任务情况向杨刚毅同志作了汇报,在所内定为28号任务。那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去山西搞“四清”,但仍组织了留下的同志,甚至把搞理论和党支部工作的同志都组织进来做实验。在所里的有力支持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28号任务进展迅速,到1965年完成原定指标。总结报告交七机部。以后七机部有一正式公函给所,说烧蚀实验工作在中程导弹研制中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给出了比较可靠的5个条件下的防热材料有效烧蚀热数据,有重要意义。
卫星回收方案研究
1966年1月上旬,651设计院负责人杨刚毅同志向我布置了卫星回收方案的工作。1月11日,钱骥同志向我和王先林谈了我国卫星规划情况,并要求我们向设计院提出卫星回收方案。会后我们组织了邵瑞康、郑之初、关允庭、张大渠、呼和敖德、马同泽等同志,经过调研、分析计算和研究讨论,提出了卫星回收方案,包括轨道选择、姿态控制、反推火箭启动、下降轨道、再人大气层气动力与外形、烧蚀防热、近地回收等部分,其中尤以下降轨道、再入气动力和防热几部分工作更为深入,提出的方案更为具体。防热部分还有范椿和计算所黄兰洁同志等参加。方案曾向赵九章同志汇报。以后由于体制变动,力学所不再继续这项工作。有关报告由651设计院接管,烧蚀试验方案等材料曾由我和郑之初向701所作过一次详细介绍,并将全部材料交给701所。以后我国第一颗回收卫星的回收方案,除了卫星轨道角度跟我们原来考虑的不太一样,其他主要内容都跟我们于1968年提出的相同。
粒子云侵蚀研究
1979年910-3会议上提出导弹受粒子云侵蚀问题。讨论中提出的试验方案有高超音速风洞、弹道靶、电弧加热器加粒子等。上海八机局某所吴景福同志提出固体火箭发动机排气中有大量固体或液体颗粒,可以进行侵蚀试验。我对此表示支持,认为是一种近期可实行的试验,至少能提供一些感性认识和材料的相对抗侵蚀性。会后在七机部和上海的支持下,由701所同志在湖州组织了多次火箭发动机烧蚀-侵蚀试验,主要有李廷林、阎明山等同志参加。结果证明侵蚀的影响是极为明显的,各种材料抗侵蚀的性能也大不相同。但是烧蚀-侵蚀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用各种试验设备进行试验,并且需要用理论分析将各种结果串联起来才能预测飞行中的情况。此项工作航天部以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国科学院的同志在分析烧蚀-侵蚀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