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届剧烈塑性变形纳米材料国际会议(NanoSPD9)在京召开
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第九届剧烈塑性变形纳米材料国际会议(NanoSPD9)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办,辽宁材料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中国力学学会共同协办,主题为“剧烈塑性变形技术引领纳米材料创新发展”。

会议开幕式现场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现场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中国香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线上直播反响热烈,最高同时观看达4300人,累计观看量38000余人次,有效扩大了会议的国际影响力。
大会开幕式于11月1日上午举行。大会联合主席、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武晓雷研究员致辞并强调,塑性变形是推动金属材料文明演进的核心力量,剧烈塑性变形技术具有在纳米尺度实现结构创新与性能突破的潜力。大会联合主席、辽宁材料实验室主任卢柯院士通过视频发言,回顾了SPD领域从瓶颈突破到工业应用的跨越,指出梯度结构、晶界工程与Schwarz晶体等有效解决了金属材料热稳定性与延展不足等难题。

大会联合主席武晓雷研究员和卢柯院士发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黄河激研究员在致辞中介绍了力学所在应力诱导纳米化机理方面的系统研究。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Ruslan Z. Valiev教授高度评价了中国学者在SPD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期待本次会议能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

黄河激所长和Ruslan Z. Valiev发言
本次会议共设置九大核心议题,依托四个平行分会场同步展开,主题涵盖SPD加工与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与使役行为、模拟、生物医用功能材料、异构材料以及高熵合金等前沿方向。会议共安排了238场学术报告与30项墙报展示,为与会学者构建了充分的交流平台。
九个大会报告环节,多名海内外知名学者分享了SPD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李秀艳研究员揭示了极限晶粒尺寸金属的新性能和新现象;俄罗斯乌法科技大学Igor V. Alexandrov教授探讨了NanoSPD对材料科学教育的推动作用;日本九州大学Kaveh Edalati教授阐述了超功能纳米材料在清洁能源中的应用前景。此外,南京理工大学王经涛教授解析了管式高压剪切的变形机制;西安交通大学马恩教授介绍了高熵合金在强塑性协同方面的突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张哲峰研究员提出了高疲劳强度材料设计的新准则。京都大学、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及巴西米纳斯联邦大学的学者也分别就双相钢性能优化、材料疲劳断裂与可降解金属等方向作了精彩报告,全面呈现了SPD技术从理论创新到工程实践的最新进展。

大会报告
为表彰在SPD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会议于11月1日晚举行颁奖典礼。SPD成就奖授予日本九州大学Kaveh Edalati教授与香港城市大学朱运田教授,以肯定他们在SPD纳米材料方面的奠基性工作;SPD青年奖授予华沙工业大学Piotr Bazarnik、北京科技大学吴渊、中南大学李志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赵士腾和辽宁材料实验室周浩五位青年学者,激励青年一代勇攀科研高峰。会议闭幕式上还颁发了最佳口头报告奖与最佳海报奖,以鼓励参会学生的出色学术表现。

SPD成就奖颁奖

SPD青年奖颁奖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体现了我国在SPD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合作水平,也为全球学者搭建了深入交流与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报告研讨与国际对话,会议有力推动了SPD材料在基础研究、工艺开发与产业应用方面的融合发展,为全球纳米材料科研与产业进步注入了新动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