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研究所承办香山科学会议第782次学术讨论会
为突破传统卫星轨道边界,共谋超低轨道发展蓝图。4月28日至29日,由力学研究所承办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82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
会议以“超低轨空间的认知及利用”为主题,设置了“超低轨空间体系化应用的关键挑战”“超低轨空间环境与全球变化”“超低轨新域空间利用的生态构建”三个中心议题。力学研究所所长黄河激研究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唐志共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孙胜利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侯晓院士,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蒋教平委员共同担任会议执行主席。力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桂菊、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罗喜胜、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院士、北京大学魏悦广院士,以及来自国内科研院所、工业部门、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商业航天以及科技媒体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香山科学会议办公室主任田永生在致辞中表示,30多年来,香山科学会议在探索科学前沿、促进学科交叉与综合、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提出我国重大科学问题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成为我国科技界讨论重大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重要场所,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我国超低轨空间的认知及利用提供新思想、新方向。
会议执行主席黄河激在致辞中表示,本届香山会议的目的,是期望秉承香山科学会议的优良传统,围绕会议主题共同进行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深度对话,擘画我国超低轨空间体系化发展蓝图。超低轨空间已成为国际研究的新热点,在当前态势下,国内各优势力量协同攻关,抢占超低轨战略空间恰逢其时。
随后,黄河激以“关于超低轨空间认知及利用的思考”为题作主题评述报告。报告指出,超低轨空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我国在未来空天安全和空天发展大国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一环。超低轨空间面临“空天荒漠”的环境挑战和“认不清、留不住、用不好”三大耦合难题,突破超低轨空间长时飞行与机动能力已被普遍视为推动该空间认知及利用的共性关键基础。报告明确了超低轨空间定义,按大气密度分为两个区域并提出了对应的发展建议,梳理了六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通过“小步快跑”实现梯次开发, 提出“探-驻-联”协同,试用一体,同部署、同推进的路径,以系统科学方法整合环境探测、长时驻留平台建设及跨域系统融合,最终形成开放式架构支撑的新质空间应用能力。报告建议,为更好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突破超低轨空间的认知边界、飞行制约和应用瓶颈,应加强体系化设计,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开展国际合作。
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耿金越作了题为“超低轨空间体系化应用的关键挑战”的中心议题评述报告。报告介绍了超低轨空间长期维轨存在的“留不住、探不清、用不好”等核心问题,分析了超低轨飞行器飞行原理,提出了超低轨飞行器减阻构型、动力、能源、材料防护等技术发展路径,建议了低成本规模化分布式的超低轨飞行器体系。报告建议当前国内各优势力量应协同攻关、共建共用,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整合,从科学、技术、应用等多角度突破体系化应用的关键挑战,助力我国尽快形成超低轨空间掌控能力。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耿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空间工程总体部研究员曹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常亮、北京易动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教授沈岩、赛思倍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高旭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雷久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何茂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申成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任志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滕飞、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明、中科宇航创新中心总经理王英诚分别围绕3个中心议题作了中心议题和专题报告。
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及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一致认为超低轨空间的认知与利用要开展体系化布局与研究,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加强国际合作。以超低轨空间认知及利用为抓手,有望推动前沿科学和颠覆性技术的极综合交叉与深度融合,助力航天科技、航天工程与航天生态的系统性重构与协同演进。
会议现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