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0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引力与相对论中心获得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随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作为博士后和项目聘用人员从事研究,期间受邀作为长期访问学者前往德国马普学会爱因斯坦研究所交流合作。2016 年在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2019 年在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授。2020 年任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基础物理与数学科学学院双聘教授。2021 年,在中科院 BR计划人才项目支持下(通过科学院择优) ,加入力学研究所引力波实验中心,任研究员至今。
研究领域主要为引力波探测,引力波物理,空间微重力相对论性引力实验,经典广义相 对论与量子引力,数据处理与微弱信号检测。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空间引力波探测任务 数据预处理系统研制,承担科学院太极计划数据预处理系统研制,针对时间延迟干涉关键技 术完成我国首个处理与验证系统,并部署于太极计划“太极二号”任务科学应用系统;2) 基于“太极一号”任务和北斗系统在大地测量领域取得突破,完成我国首个全自主全球重力 场测量数据产品;3) 基于嫦娥三号测控数据获得 10mHz 附近随机引力波测量国际最优结果, 并获 COSPAR(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 优秀论文奖(排名第 2) ;4) 在星间甚长基线高精度 干涉测距系统在轨定标研究中取得突破,并应用于我国首颗低跟踪重力卫星任务在轨标定工 作,支撑任务运行; 5)参与空间引力波探测超高精度惯性传感器研制,承担地面超高精度 测试方法研究。攻克困扰学术界长达 30 余年的 Mashhoon-Theiss 反常效应,论证了类共振相 对论性引力梯度效应的存在,极大提升了空间相对论性测量的精度水平,并基于此提出空间 相对论性引力实验包括惯性拖曳实验的创新任务方案。揭示等效原理与量子系统“自组织行 为”的全新内在关联。以上工作多发表于对应领域中 Nature Index 期刊上。目前主持多项科 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任务, 中科院战略先导 A 空间科学有关课题等。担任中德合作计划 LEGACY 中 A4 项目中方负责人。担任《Frontiers in Quant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编委。
1)揭示了介质环境中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的机理及微 结构演化特征,发展了介质环境中疲劳寿命计算模型;
2)探索了增材制造合金材料疲劳与 断裂的机理及尺寸效应,提出了考虑物理本质的机器学习方法;
3)构建了考虑材料微结构 特征的概率疲劳、断裂寿命预测方法,发展了基于最弱链接理论预测疲劳、断裂寿命的新模 型,为核电安全评估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在力学类重要期刊发表论文 100 余篇,SCI 他引 1500 余次,先后 10 余次在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获 2021 市场监管科研成果三等奖,美 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压力容器分会 (ASME PVP) 2016 年优秀论文奖, 欧洲结构完整性协会 (ESIS)2018 优秀论文奖。
胡 远
胡远,博士,中共党员。2018 年获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航天工程博士学位以及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于美国 RadiasoftLLC 工作并任研究科学家。2019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项目,回国加入力学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聘为项目研究员,并于 2021 年获率先行动项目择优支持。现任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磁流体力学工作组成员。入职力学所后,围绕临近空间宽域飞行器、空间电推进器等重大需求,主要从事在高空稀薄、高温复杂介质等极端环境下气体与等离子体的流动物理研究。通过将高性能计算与流体力学的深度结合,发展基于气体动理论的高效算法与高性能软件,开展大规模数值计算获得高置信度数据,运用物理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手段,分析流动机理,发现流动规律,完成工程建模。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数值风洞工程软件集成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利用并发展了“分块”数据结构,突破粒子模拟方法访存性能瓶颈,开发了稀薄气体和等离子 体流动模拟高性能并行软件,实现了百亿量级粒子高效计算;
2)首次发现电推进磁喷管等 离子体中电子微观输运诱发顺磁性电流的现象,并证实其为导致磁喷管电推进器推力下降的 关键机理,奠定了相关推进器优化策略的理论基础; 3)针对典型的超高速稀薄气体与等离 子体流动,提出了基于分子微观运动信息的传统流体力学方法失效判据准则, 建立了跨流域、 跨速域的气动力、热工程快速预测方法。相关工作发表在 Plasma Sources Sci.Technol.,Appl.Phys. Lett.,Phys. Rev.E,Phys.Fluids,Phys. Plasmas 等流体力学与等离子体领域重要期刊。
齐克奇
齐克奇,1985 年 6 月出生,博士,2021年4月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通过力星人才计划进入中科院力学所工作。现任中科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引力波实验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惯性传感器件, 弱力测量,振动抑制等。惯性传感器是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核心载荷之一,主要作用是为激光干涉系统提供测量稳定的惯性基准,其噪声水平直接影响探测精度甚至任务成败。作为核心人员完成了惯性传感器锁紧释放机构和弱力测量扭秤的方案制定及样机研制,提出了一种基于悬丝悬挂系统与主动补偿相结合的地面惯性基准构建方法,并完成了样机研制。在“太极一号”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惯性传感器敏感结构的研制过程中,提出了一套针对异型结构微晶玻璃电极笼的加工、检测及装配方法,解决了之前国内惯性传感器敏感结构加工和装配精度不高及 抗力学性能差等问题,保证了“太极一号”任务的顺利进行。
先后主持并完成中科院先导专项(A 类)空间科学(二期)“测试质量的锁紧与释放机 构”“惯性传感器方案设计研究”等项目,并在“太极一号”卫星任务中任惯性传感器研制 项目的副主任设计师。现从事“空间引力波探测— 太极计划”型号研制工作。发表论文 10 多篇,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3 项。
刘传奇
刘传奇,1988 年生,博士,副研究员。2016 年底获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学位,毕业后前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2017.3-2018.9)和哥伦比亚大学(2018.9-2020.5) 从事博士后工作。2020 年 7 月通过中科院 BR 计划加入力学所,任项目研究员,并于 2021 年底顺利通过BR 择优选拔。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宁德时代校企合作项目,参与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等。
研究方向为计算固体力学。围绕接触与裂纹扩展、大变形、流—固耦合等问题,开展相关理论与编码工作。提出描述交叉 / 分叉裂纹强 / 弱间断的统一扩充函数,高效描述断层等结构面的非连续行为;发展混合网格方法,准确捕捉三维曲面裂纹扩展过程;建立结构化网格下的接触模型,在低自由度条件下精准描述多体间的接触关系;发展了适合岩土工程的物质点法体系框架,有效 估计工程地质灾害的冲击范围等。相关工作发表在 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Computer MethodsinAppliedMechanicsandEngineering 等主流期刊,并出版专著一部。
蒋玺恺
蒋玺恺,博士,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0 年 6 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力学系获学士学位,2014 年 12 月于克莱姆森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2015 年 2 月至 2019 年 3 月于阿贡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部、芝加哥大学分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9年4月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微纳米流体力学的前沿基础研究,研究方向为离子液体电动输运以及微流颗粒两相流。主要学术成果有 :
1)针对离子液体自由界面的离子喷射, 国际上首次使用分子模拟验证经典离子喷射理论。发现液面附近离子存在四种亚稳态,揭示了喷出物质中不同组分的形成原因;
2)针对离子液体的电动输运,发现了含离子液体微通道中的电渗流速放大现象,揭示了非局部本构关系的重要作用;
3)发现了含离子液体纳米孔的非线性离子输运现象, 揭示了离子液体无溶剂特性的重要作用;
4)研究了离子液体双电层在充电过程中的动态响 应,从机理上解释了充电初期的电压波动现象;
5)利用快速多极子和类 Ewald 算法,开发 了微流颗粒两相流高效并行软件,将颗粒间水动力和静电相互作用的计算复杂度从 O(N2) 降 至 O(N)。这些成果发表在J. Phys. Chem. Lett., ACS Nano 等期刊,其中 2 篇论文入选J. Chem.Phys. 年度 Editors'Choice,1 篇入选Phys. FluidsFeaturedArticle,1 篇被中科院之声报道。2019 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力星计划,2022 年入选中国力学学会青年人才蓄水池项目。
田中伟

田中伟, 1983 年 11 月出生, 博士。2006 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1 年获清华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学位,在中国商飞北研中心总体论证部担任气动布局组组长,从事国产大飞机(C929)论证工作。2017 年5 月在西门子中国研究院从事水下螺旋桨设计、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研究工作, 担任专家研究员。2020 年 8 月加入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副研究员。
研究领域为新型飞行器总体设计及相关的数字孪生应用。飞行器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装备,其中面向多学科多物理场耦合特性、极限运行环境和极高安全要求飞行器复杂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已成为新型飞行器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研究工作致力于通过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飞行环境中实现概念设计优化、自动飞行和先期验证,发展快速高精度气动计 算方法和学科解耦分析方法。提出的“飞/发总体匹配设计”“面向虚拟飞行的概念设计”等方法已应用于大飞机前期预研和工程研制、未来民机概念论证和新型高超飞行器研究中。 所形成的飞行器设计 / 虚拟飞行软件系统已应用于中国商飞、航空工业等型号单位。曾参与 或承担了工信部大飞机专项、863、商飞公司研究课题、西门子业务部门研究项目、自然科 学基金青年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李龙龙
李龙龙,1988 年 2 月生,博士,中共党员。2017 年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得博士学位, 2016-2017 年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进行联合培养,2018-2021 年在卡塔尔哈马德— 本— 哈利法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1月进入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工作,任副研究员。现为《力学与实践》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为多孔介质渗流理论与数值模拟。主要学术成果包括:
1)针对 CO2 强化采油过程中容易发生气窜问题,提出基于组分模型的 CO2 驱数值试井理论与解释方法,可实时评价注入气体与地层原油的混相程度及驱替效果,实现对 CO2 强化采油过程的动态监测;
2)针对复杂裂缝介质多相流动模拟难题,提出多级离散裂缝模型,通过基函数方法和尺度升级 方法实时耦合粗尺度模型和细尺度模型的流动解,计算结果兼具粗尺度模型的高效性和细尺 度模型的准确性;
3)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基于并行算法编制并采用了两 点流量近似、多点流量近似、模拟有限差分等多种离散格式,在复杂算例(非结构化网格和 全张量渗透率)和超大规模渗流问题的求解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现已成功测试十亿级网格的黑油模型算例。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ofPetroleumScienceandEngineering、JournalofNatural Gas ScienceandEngineering、Computational Geosciences、石油勘探与开发等本领域国内外重要 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