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人(2018年第04期)
张懋熠
张懋熠是2017级硕士生,导师是苏业旺研究员。
张懋熠的研究工作提出一种简单且易制作的非屈曲无预应变的应变限制基底的设计,对应变限制基底做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分析了对应变限制功能有关键影响的参数,成功制得了用来测量生物电信号的具有应变限制功能的柔性电极贴。该研究为具有抗破坏设计的高性能可拉伸电子设备铺平了道路。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审)。
肖凯璐
肖凯璐是2016级硕士生,导师是黄晨光研究员。
肖凯璐主要针对二维材料薄膜材料的冲击动力学行为响应进行研究。通过AFM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获得石墨烯、石墨炔材料的侵彻能量耗散特性;建立了激光诱导微颗粒冲击的实验条件及瞬态测试方法,并对光伏电池等先进材料的冲击动力学行为开展了初步的实验测试,获得了微颗粒对光伏电池的破坏特性。在学期间发表论文两篇,其中SCI检索1篇,国际会议1篇。
孟昶宇
孟昶宇是2016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廖丽涓副研究员。
孟昶宇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微介观尺度下高聚物/异质基底界面的力学行为,主要使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揭示了高聚物的二面角在界面拉伸破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现搭桥效应主导了其强度的厚度依赖性;同时又给出了体系的破坏模式相图。本研究深入分析了高聚物强度的几何约束效应,有望解决工业生产中胶粘剂厚度与体系强度关系的问题;同时为在粗粒化层面研究特定功能性高聚物/异质基底界面的动态力学行为提供了基本认识与方法基础。
在学期间参与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篇,导师第一作者SCI和EI论文各1篇。
李志永
李志永是2016级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虞钢研究员和何秀丽副研究员。
李志永的研究将基于ALE的移动网格方法应用于激光异种材料焊接过程中的气液界面捕捉,提出了一种激光焊接熔池传热-流动-冶金多尺度多物理场数值模型,并研究了激光能量输入对于激光焊接过程中熔池焊接冶金行为与力学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焊接质量优化,结构件连接质量与力学性能的预测。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一篇,会议文章一篇。
朱 凤
朱凤,2015级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双峰研究员。
朱凤的研究工作围绕着固体材料的燃烧特性特别是近极限火焰传播规律和机理开展,将空间微重力实验、地面实验和数值模拟有机结合,获得了对低速流动中火焰传播和熄灭、环境压力影响下材料可燃极限和火焰特性等基础科学问题的系统认识。研究工作对发展燃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知识也是防火安全的重要基础。在学期间共发表期刊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2篇,EI检索1篇,申请软件著作权1项;2017年获第十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优秀青年论文奖,2018年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优秀墙报奖,2018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称号。
周志登
周志登是2014级硕博连读生,导师是何国威研究员和晋国栋研究员。
周志登的研究工作旨在表征和补偿湍流的小尺度运动对流体颗粒弥散的贡献。首先通过比较单颗粒、颗粒对和多颗粒的统计量,分别研究了滤波和大涡模拟的谱涡粘模型对各向同性湍流中流体颗粒弥散的影响。随后构造运动学-反卷积混合亚格子模型,耗费较少的计算支出,显著提升了大涡模拟对流体颗粒拉格朗日弥散的预测精度。此外,还提出了颗粒在近壁面处的受力和力矩与雷诺数及壁面间距的本构关系。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Int. J. Multiphase Flow、Acta Mechanica、Phys. Fluids各一篇)。
杨鹏飞
杨鹏飞是2016级硕博连读生,导师是姜宗林研究员。
杨鹏飞的主要工作是爆轰燃烧推进系统中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侧重于激波诱导燃烧机理方面。开展了斜爆轰波起爆区结构类型、波面稳定性等对来流马赫数、楔面角度、型面以及化学反应参数依赖关系的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确认了斜爆轰波流场结构的突变主要是爆轰波面变化引起的,揭示了斜激波和燃烧耦合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和激波、放热和稀疏波共同作用下的流动机制。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其中SCI检索3篇,EI检索1篇;以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篇,其中SCI检索1篇。
温济慈
温济慈是2013级硕博连读生,导师是郑仰泽教授和魏宇杰研究员。
温济慈的研究工作围绕电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力-化-电学多物理场耦合问题展开。开发了模拟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各个物理场演化的高性能数值计算程序,并针对原位曲率测量实验中的薄膜-基底层结构,建立了考虑薄膜弹塑性大变形和界面层脱粘情况下的应力演化和曲率测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电极材料多物理场耦合下的本构关系研究和材料参数提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以及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of Solids。
曹高辉
曹高辉是2014级硕博连读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导师是林缅研究员。
曹高辉的研究内容是页岩气跨尺度渗流。如何建立微观和宏观的桥梁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难题,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研究受到产业部门的高度赞扬。此外,与美国加州能源和环境研究院正在合作开发的同位素录井技术,是世界上最前沿的页岩含气量测试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有可能推动整个行业的革新。已发表5篇SCI论文,其中2篇一作论文发表在JCR一区,TOP期刊Fuel(IF=4.91)和JPSE(IF=2.38)上。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2项软件著作权,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会议,发表会议论文2篇。曾获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奖项。
郭迪龙
郭迪龙,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曾参与了我国新一代高速列车CRH380A和CRH380B的头型评估和流场分析工作,参与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研制定型工作,为我国高速列车的头型定型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和工作事迹被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专题报道。在高速列车的基础研究方面,先后开展了高速列车非定常气动力特性研究,受电弓非定常气动力特性研究,高速列车的底部流动特性研究,高速列车尾涡特性的研究与优化工作,开展了高速列车的动模型实验研究,包括列车风测试,表面压力测试、压力波测试等工作,建立了动模型压力、压力波测试系统、测速系统、列车风测试系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整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分析”;主持中国科学院修缮购置专项“高速列车动模型平台横风装置”;参与了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高速列车基础力学问题研究”;参与中国科学院修缮购置专项“动模型实验平台测试与控制系统”;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及评估技术”等多项工程科研项目。在高速列车气动力评估、高速列车非定常流场结构分析、高速列车头型优化设计和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高速列车计算方法,流场结构分析和动模型实验的工程应用经验。
张新宇
张新宇,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会主席,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获得2006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主要从事超声速燃烧与超燃冲压发动机、高速气体动力学与实验技术、先进推进系统的新方法研究、超燃冲压模型发动机试验等研究。在2000年中科院创新装备研制项目的支持下,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建成了国内首座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地面实验的自由射流设备,并利用该设备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稳定燃烧和正推力。2018年完成了国际首座宽范围变马赫数高超声速自由射流实验台建设。
现任xxxx重大专项发动机基础机理专家组组长,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副理事长,空气动力学报副主编,中科院力学所第十三届党委委员,中科院力学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