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人(2018年第02期)
MAM青年党员——占剑
占剑,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2010年于中科院力学所获得工程力学博士学位,留所工作至今。目前主要从事金属构件表面激光微造型摩擦学研究、低温金属激光微熔制造研究等。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有:(1)研究了微坑参数对缸体-活塞环及轴-衬套等典型摩擦副的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其在工程应用上的使用范围;(2)研究了薄板高速焊接过程中激光参数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一种提高焊接速度(>30m/min)和克服焊接“驼峰”的激光焊接技术;(3)提出了多光点激光毛化方法,实现了轧辊表面低粗糙度、高点密度的表面形貌,拓宽了激光毛化技术在镀锡、镀铬薄板上的应用;(4)提出了在低温金属制造过程中采用激光可控热输入等方法,实现了低温金属界面微熔制造,改善了成型过程中低温金属飞溅等缺陷。至今发表SCI论文5篇,EI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受理发明专利2项。
占剑目前作为骨干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技研发计划、广东省产学研项目等,并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北汽研究院、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中山中粤马口铁工业有限公司、大连海事大学等企业和研究单位的技术开发和装备研制等项目。
LMFS青年党员——王一伟
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LMFS)的年轻研究员王一伟博士,一直致力于解决重大工程应用中的关键力学基础问题,在高速水动力学与流固耦合领域,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获得了自由面附近空泡非对称脱落与溃灭等主要特征,揭示了自由面与非稳态空泡的耦合影响机制;发现了小浸深条件下气体侵入提升空泡稳定性的新现象与机理,为近水面超高速航行体减阻与增稳提供了新的思路;建立了水下发射全过程水动力载荷仿真方法,形成了水下发射空泡脱落条件准则与出水溃灭压力物理模型;针对水下发射重大工程应用,在发射条件窗口制定、通气降载方式设计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上述工作得到了原总装科技委领导、时任科学院与型号部门领导的批示与肯定。
王一伟目前担任所学位委员会委员、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院青年联合会委员、SCI期刊Journal of Hydrodynamics编委等职,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十三五”装备预研共用技术项目、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中科院修缮购置专项项目、院先导B专项课题、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要任务,基础研究成果在Phys. Rev. Fluids、Phys. Fluids、Int. J. Multiphas. Flow、Ocean Eng.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NML青年党员——王双峰
王双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进入力学所微重力实验室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微重力燃烧、燃烧基础与应用等研究。
微重力燃烧是微重力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同时也是燃烧学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分支,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重大的应用价值。作为实验室微重力燃烧研究方向的骨干,综合运用空间实验和多种地基手段开展工作,承担和完成了大量的科研任务,在燃烧基础理论和载人航天器防火安全等方面均取得了创新性成果:(1)顺利实施两次空间燃烧实验,并结合落塔和地面实验及理论分析,系统揭示低速流动条件下固体材料燃烧的基本规律,解决了航天器材料防火性能评价中的基本科学和技术问题,负责制定我国航天器材料可燃性评价和材料选用的首部国家标准,为航天器防火安全提供了切实基础;(2)准确测定可燃极限附近预混火焰的层流燃烧速度、加压条件下火焰熄灭极限以及湍流火焰熄灭边界,有关实验结果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基础数据,为认识近极限微弱火焰特性和校核燃烧模型提供了重要依据;(3)负责制定我国微重力燃烧领域的中长期发展系列规划,组织和实施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微重力燃烧预研项目,在该领域起到引领作用。
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研究院战略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空间科学学报》编委,2011年入选力学所“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2012年和2014年两次获得“优秀空间科学标准化工作者”荣誉称号。
在科研工作中坚持国家需求和创新导向,牢记科技报国的初心,努力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LHD青年党员——李新亮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HD)的李新亮研究员,秉承了LHD一直倡导的“科研报国,以民为本,不断创新,团结奋进”的“高温气动魂”文化内核,他努力践行钱学森的“技术科学”理念,在工作中敬业爱岗,面对国家重大任务需求,他刻苦钻研,不断奋进,在CFD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国内、国际学术影响力。
李新亮研究员近年来一直从事高精度数值方法以及可压缩湍流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他先后构造了优化保单调、加权群速度控制格式等高精度激波捕捉格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开源的高精度计算流体力学软件OpenCFD。该软件已经被北大、清华、中科大、北航,南航,天津大学,国防科大,西工大,大连理工大学,哈工大、哈工程、香港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等高校以及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航天三院,航天一院,航天十一院等科研单位的上百个研究小组使用,在复杂流动精细模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OpenCFD软件获得2010年度“中科超算规模奖”、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超级计算最佳应用奖”,2015年度全国并行应用挑战赛 “最佳应用”金奖,并作为大型飞机流场万核级计算软件CCFD的核心求解器之一,获得2013年度陕西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及2013年度陕西省科技三等奖。
李新亮研究员及其课题组近年来利用高精度方法及软件,先后对槽道、平板、钝锥、压缩折角、机翼以及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射流燃烧等典型可压缩湍流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形成湍流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湍流及转捩机理、模型及控制研究。为认识飞行器可压缩湍流机理、实现飞行器可压缩湍流控制提供了基础及条件。
LHD青年党员——仲峰泉
仲峰泉,博士,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支部副书记。2007年回国以来,一直在力学所工作。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首批会员,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称号。
近年来,针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与发动机热防护需求,研究了热防护技术相关流动与传热机理,发展了高效冷却方法与技术,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主要成果包括:1)揭示了超临界态碳氢燃料传热强化、恶化与近壁区湍流变化的内在关系,提出传热恶化的定量判据,为主动冷却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针对发动机热防护需求,提出以航空煤油为冷却介质的冲击射流冷却方法,建立冷却优化设计准则,为解决高马赫数飞行条件下超燃冲压发动机热部件的防热难题提供了技术方案;3)发展主动冷却系统气/固/液耦合传热分析与优化方法,形成设计软件,解决了长时间运行高马赫数推进风洞喷管、参数连续可变喷管等一系列高热流装置的热防护问题。近5年来,发表SCI收录论文12篇、SCI他引200多次,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
在所党委的指导下,他积极配合支部书记的工作,集思广益、发挥作用,与支部党员们一起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和以铸造“高温气动魂”为主题的文化建设活动。所在支部荣获力学所2016年度、2017年度 “先进党支部”及2017年度中科院京区事业单位 “十大品牌支部工作法”荣誉称号。
李新亮研究员先后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物理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计算物理学会常务理事,Computers & Fluids 杂志编委,《空气动力学报》及《计算物理》杂志编委等职。在Phys. Fluids, AIAA J., Phys. Plasma, Phys. Rev. Letts.,Computers & Fluids, J. Turbulence, J. Comput. Phys.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3年度陕西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等奖项。在国科大主讲的《计算流体力学》课程被评为国科大工学院优秀课程。
LNM青年党员——王士召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NM)年轻的副研究员王士召博士,秉承了LNM一直坚守的科研道德和严谨学风,特别在十八大以来努力践行前沿创新科研的职责,在工作中敬业爱岗,求实创新,刻苦钻研,是在国际同行中产生学术影响力的优秀青年人才。王士召博士目前主要从事湍流模型与数值模拟、仿生推进和超大规模并行计算的研究,把前沿与创新放在科研工作的首位,取得的学术成绩包括:提出了粘性分离流动的简化非定常升力公式,阐明仿生推进准定常升力模型局限性的机制并提出了改进方案,被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A. Smits在内的学者用于构建理论模型。提出了一种半隐式浸入边界方法和自由运动边界的并行处理方法,开发了三维不可压流动方程的万核级并行求解程序,连续两年获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合作项目支持。他还克服了复杂边界大幅运动和粘性分离流动数值模拟的困难,率先实现了蝙蝠飞行这一典型复杂边界流动的数值模拟,发现了翼展伸缩运动提高扑翼飞行性能的非对称涡效应,被称为考虑扑翼飞行中翼面形状变化的少数几个工作(exceptions)之一。目前,王士召博士作为负责人和骨干成员,承担和参与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和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的研究。迄今,他已经在《Phys. Fluids》、《AIAA J.》、《J. Comput. Phys.》等国际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25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