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人(2017年第02期)
中科院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者-赵亚溥
赵亚溥,1963年8月生,199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担任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2003年他和团队因在妙峰山挺身救人的见义勇为事迹被力学所党委通报表扬。
赵亚溥研究员 (前排左六) 和国科大 2016 级听课的部分本科生在一起
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在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纳米与介观力学、冲击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在《物理评论快报》(封面)、《流体力学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SCI他人引用四千余次,引用者中包括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历年被Elsevier评为中国高被引学者。经常性被邀请做国际系列性大会特邀报告。2017年9月中旬被邀请赴巴黎专程担任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委员。2017年9月底将在圣彼得堡举行的第27届MCM国际会议上做大会主旨报告。
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三部:《表面与界面物理力学》(2012年,已印刷四次)、《纳米与介观力学》(2014年,已印刷三次)和《近代连续介质力学》(2016年,当年已印刷五次)。
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担任一年级新生快班课程《普通物理×力学》的主讲,其事迹多次在国科大的网站和校刊上报道。曾获得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中科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获得“2016年中科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年5月,在清华大学航院举办的三百多人与会的第十二届教学研讨会上,做有关本科生教学的大会特邀报告,反响强烈。
中科院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洪友士
洪友士,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1年5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1998-2006)、副所长(1994-1998)。现任国际期刊“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主编(2012-);“Science China –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副主编(2008-);《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副主编(200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力学组成员(2009-)。曾任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1998-2002,2010-2014)、秘书长(1994-1998)。
研究领域为材料力学性能,断裂力学与结构力学。主要学术成果有:提出了合金材料超高周疲劳裂纹萌生存在内禀特征区的新观点,揭示了裂纹萌生特征区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描述模型,提出了裂纹表面和内部萌生竞争模型;提出了材料中疲劳短裂纹“群体损伤”和“群体演化”的学术概念,揭示了微结构影响短裂纹群体损伤演化的机制;表明了亚微米/纳米材料中微结构影响塑性变形的规律;获得了孔边裂纹断裂力学解答并用于孔边疲劳裂纹扩展模型;揭示了材料微结构影响断裂和应力腐蚀开裂的机制,提出了计及微结构作用的应力腐蚀开裂模型;提出了水中悬浮隧道动力响应过程的 “协同浮重比”和 “松弛–张紧区域图”新概念。相关成果用于成功解决悬索大桥国产高强度钢丝的高强韧性问题和高铁车轴的损伤容限与安全寿命评估问题。
近年,关于超高周疲劳的研究成果促进了该领域的新进展。为此,2016年在第21届欧洲断裂学术大会作首场大会邀请报告,2017年在第7届国际超高周疲劳学术大会作首场大会邀请报告,现已受邀在2018年的第12届国际疲劳学术大会作大会邀请报告。
发表论文290余篇;获授权专利13项。获1996年度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获奖人);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获奖人)。获199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8年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1999年度中科院“华为奖教金”,获2011年度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获2016年度中科院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