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习近平主席给科技工作者代表的 回信, 引起了科技界的巨大反响。他提出“希 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 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 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 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人主要从事基建后勤管理工作,为科 技工作提供支撑,学习了习主席的回信,让 我想起今年中央提出的“新基建”。国家发 改委给出的“新基建”说法,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 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 比如, 以 5G、物 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 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 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 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 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 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 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 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中科院力学所是 1956 年建立的科研单 位,在历史上为中国科技的发展作出过重要 贡献,在新时期,也在不断为国家科技的发 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新基建”的角度来 说,主要参与的应为第三方面创新基础设施, 力学所已经建成了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科 教基础设施,包括 JF12 风洞、高速列车动 模型试验系统、微重力落塔等,为相关科研 任务的实施起到了非常好地支撑作用。“工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设施是科研任务开展的基础条件,只有有了高端的科教 基础设施,才能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攻 克关键核心技术。力学所的科研领域涉及“上 天、入地、下海”,与工程技术领域联系紧密, 具备提出科教基础设施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的条件以及建设的技术储备,为了响应习主 席的要求,在“新基建”方面,应该要有更 新地布局和讨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基础设施必须“新”。“新”是 科技基础设施的命脉,如果建设别人已经建 成的设施,没有必要,因为基础设施是为科 研服务的, 只有在“新”基础设施的基础上, 才能做作更有显示度地科研工作,才能在科 研工作中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
第二,基础设施必须能“用”。基础设 施建成后,是要使用的,如果建成后只为了 摆设,或者只是为了显示有建设该基础设施 的能力,或者建成后各项指标已经落后,此 种无用的基础设施也无需建设。
第三, 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已经“成熟”。 基础设施的经费一般都上亿元人民币,虽然 科教基础设施要求新,但在建设过程中需要 使用的技术必须具备,或者在建设基础设施 之前,就其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已经进行 过验证。
第四,基础设施必须能够“共享”。基 础设施必须能够共享,不能成为某个单位自 己独自使用的装备设施,只有共享共用,才 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带动相关科研 领域的发展,促进科研人员的交流,碰撞出 更明亮的思想火花。
第五,基础设施必须可以“扩展”。基 础设施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因为基础设施一 般都是大型装备, 建设周期长, 使用经费多, 在建设完成后必须要留有可扩展的空间,因 为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设施也 需要在一定时间段内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
“新基建”中科教基础设施或重大科技 基础设施是开展基础科研或应用基础科研的 基础,被寄予很大希望,希望能够利用其开 展的工作产生“0”到“1”的成果或发现, 为抢占科研制高点服务,为新一代的技术服 务。
习主席给科技工作者的回信中提到世界 科技强国,想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开展前沿 科学技术研究的手段必须具备,因而联想到 “新基建”,并提出了自己对于“新基建” 的一点不成熟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