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中关村园区
      • 怀柔园区
      • 落塔
      • 科学家精神
      • 文体活动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人才概况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所党委
      • 所纪委
      • 党支部
      • 工会
      • 团委
      • 妇委会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花园
      • 前沿动态
      • 情系科学
      • 释疑解惑
      • 精彩图片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预算决算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中科力森
    • 关于力森
    • 主体业务
      • 国资监管
      • 成果转化
      • 知识产权运营
      • 投资
    • 产业布局
      • 持股企业
      • 事业部
      • 产品介绍
      • 科技成果
        • 航空航天
        • 生命健康
        • 交通能源
        • 先进制造
        • 专业软件
    • 新闻资讯
      • 力森要闻
      • 持股企业动态
    • 招聘信息
      • 岗位信息
      • 持股公司
    • 联系我们
  • 怀柔园区
    • 基地概况
    • 动态信息
    • 通知公告
    • 科研团队
    • 管理制度
    • 流程指南
    • 基础服务
    • 周边配套及景点
    • 联系我们
    • 图片新闻
    • 科研进展
    • 全文检索
    • 大型装备
    • 园区简介
    • 配套设施
    • 联系我们
  • 基础科学中心
    • 中心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研进展
    • 会议通知
    • 人才队伍
      • 核心骨干
      • 青年人才
    • 快讯
  • 媒体扫描
  • 综合信息
  • 通知公告
  • 学术交流
  • 招聘信息
  • 仪器设备
  • 专题报道
  • English
  •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所长信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所长信箱
  • 联系我们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中关村园区
      • 怀柔园区
      • 落塔
      • 科学家精神
      • 文体活动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人才概况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花园
      • 前沿动态
      • 情系科学
      • 释疑解惑
      • 精彩图片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预算决算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中级及以下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人才招聘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党群园地
党组织机构
所党委 所纪委 党支部 工会 团委 妇委会
党建要闻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工作通知
学习园地
规章制度
警示教育
流程指南
协力原创文章
党员随笔 创新驱动发展 力学人
  • 当前位置:首页党群园地协力原创文章党员随笔
  • 党员随笔

    从研究生到研究员的一些思考

    作者:钱桂安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布时间:2022-06-22【字体: 大  中  小 】

      我 2009 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力学所, 2009 年 8 月 至 2018 年 在 瑞 士 PSI(Paul Scherrer Institute) 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及研 究员的工作, 于 2018 年回到力学所工作。结 合从力学所学生到研究人员的转变经历,想 和研究生朋友分享几点体会:
      一、个人心态: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 保持积极、不放弃的心态
      从事科研工作我的一个重要的感悟是科 研是一个“马拉松”的过程,长期的坚持努 力可以不断取得进步。我自认为没有过人的 天赋与资质, 所以我坚信“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辛苦一分才”,想要有成果唯有坚持不 懈。
      最初, 我曾在论文发表上遇到一些困难: 文章初稿写出来后,语言糟糕、缺乏逻辑、 图表也不清晰,结果是投稿投到多个期刊直 接被拒稿,屡投屡败,很是沮丧。但是我一 直坚信这个工作本身肯定没问题。后来,在 导师洪友士研究员的指导下,我花了很长时 间读了很多文献,学习科技论文写作;经过 逐字逐句地修改,一共改了近百个版本,到 最后文稿已经面目全非。有时候为了一句话 的表达,要花一天的时间查阅文献,请教老 师、同学。前前后后, 共花了 3 年多的时间, 并且补充了很多实验和分析,最后终于在领 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这个时候期刊审稿人和编辑几乎提不出问题。
    PSI 研究所
      我想这个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积极、 不放弃的心态,幸亏当时没有轻易放弃。科 研工作要仰望天空,也要脚踏实地。宏观概 括与思考建立在每天脚踏实地的坚持上面。 我在瑞士工作的研究所 PSI 是国家实验室, 大家研究领域比较专注,分工细致,一辈 子只做一件事;虽然节奏略显缓慢,但是 过程很细致和严谨。我的一位同事 (senior scientist) 长期关注应力腐蚀开裂问题,分 别从材料、力学和电化学的角度分别来分析 这个问题,澄清了异种金属焊接部位应力腐 蚀开裂的机理,把成果应用于核电站的寿 命预测当中,荣获了世界腐蚀协会的 EFC Coriou 奖励。我经常会去跟他讨论,发现他 对于自己这个领域的细节问题,似乎没有不 能解答的。对问题的来源、分析过程、解决 方法以及后续的工作,他总能说得非常清晰又有条理,充分体现出一种孜孜不倦的工匠 精神。回国后,我有幸在力学研究所成为研 究员,这里厚重的成果沉淀和浓郁的科研氛 围让我能够长期专心于感兴趣的研究领域,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各级领导和同事的帮 助下, 克服了很多困难, 科研工作取得进展。
    苏黎世湖
      
      二、科研文化:注重交流与合作,提高 工作效率
      欧洲的科研人员有一个特点,他们很喜 欢找人喝咖啡, 看似喝咖啡要花得很多时间, 但事实上,通过这个过程他们与其他科研人 员进行大量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多 思想的碰撞,可以激发出更多新的灵感,同 时促进合作。我的很多工作都是通过和同事 喝咖啡找到了方法,并且结识了很多后来有 合作的伙伴。交流之后,他们很快进入工作 状态,一旦开始工作就会全身心投入,工作 效率反而会得到提高,每天 8.5 个小时的工 作时间都是净工作时间。看似他们休假很多, 但实际算下来有效工作时间还是很多的,并且能很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另外,他们会 花一些时间天马行空地看和自己的研究领域 不相关的文献,思维很发散,但这个过程是 可以获得很大的启发。我们工作时则是外界 干扰往往会比较多, 有时很难完全集中精力, 有效工作时间可能会打折扣。

    拉沃葡萄园
      同时,欧洲的科研机构有很多国际合 作方面的项目支持,有较多的机会和来自 世界的科研人员一起工作。我参与过国际 原子能组织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的核能结构力学的项目,有机会和 来自世界近 20 个国家的同事一起交流;大 家就其中的问题开展工作并定期组织会议讨 论,大大开阔了眼界,也结交了很多朋友。 后来我也和其中来自法国、比利时的朋友一 起合作,大家取长补短,开发出了一个预测 结构断裂破坏的模型,并应用于核电结构完 整性分析,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习近平总 书记提出的“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 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为我国科技创 新提供了战略主攻方向。近年来,在所领导 支持下,力学所放眼世界,广纳四方人才, 大大促进了国际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力学所一直重视青年人才自主培养,建立了 一系列优秀人才公平竞争择优的良性机制, 给青年人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驱动力。

     

    首都伯尔尼
     
      三、科研平台:先进的培养模式及前沿 的研究课题
      力学研究所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机 构,在国际力学界享有盛誉,是钱学森、郭 永怀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工作过的地方。所领 导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培养,培养模式非常严 谨、先进。所里组织并安排开题、进展等考 核环节,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也有幸 成为这种培养模式的受益者,经常聆听科学 大师的学术报告,并得到众多知名科学家的 指点。相对而言,欧洲学生培养过程比较自 由、灵活,培养方式也不固定,更多的是尊 重每个学生个体。有时会给大家一段时间自 由发挥来选题,中间如果发现不感兴趣或者 遇到困难可以及时调整, 退学的学生也很多。 研究过程不完全以结果为导向,只要工作有 一定内容和价值就没问题。这比如在欧洲我 们考驾照时,教练员是直接把我们带上公路真刀真枪地来考试,考验我们面对一些真实 情况的表现。所以,拿到驾照后我们在各种 路况下开车自然就不是问题了,这也体现了 他们务实的特点。
      欧洲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很大部分来自工 程领域,非常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欧洲也着重研究的过程及推理验证。 最初我刚到 PSI 工作时,总希望做些能发好 文章的工作,也希望多发文章,更关注研究 的结果及表现形式。但每次和同事讨论论文 发表及研究方案时,他们总是要问清楚每一 个细节及为什么那么做,对那些模棱两可的 答案都不被接受,因此想要蒙混过关几乎不 可能。他们认为如果研究工作里面包含不清 楚的细节,那这种行为就是不得体的。他们 的观点是:过程如果无可挑剔,结果自然不 会有问题,否则的话则是不可信。所以,通 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是可以独 当一面,可以独立开展工作的。并且他们更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批判精神及挑战的品格, 培养学生在某个专业技术领域发挥重要的作 用,而不只是追求精英效果,这和他们的社 会高度发展程度及需求息息相关。力学研究所秉承工程科学思想,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 前沿科学问题, 研究选题“上天、入地、下海”, 在推动力学前沿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 重要贡献, 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家国情怀、 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
    PSI 研究所附近小镇
    瑞士 Titlis 雪山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 心的全面创新时代。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批具 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中科院及力学所领导通过制定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的 政策举措,为我们研究人员及研究生们搭建 了许多的创新舞台、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正如我们的所训“创新、严谨、团结、奋进”, 只要我们具备良好的科研心态,在这个卓越 平台的支持下,通过几年的研究生学习,将 来一定可以发挥所学,为国家、为力学事业 做出贡献。结合我的个人经历,我想比较好 的一个工作状态是:心里有梦,眼里有光, 脚下有路,仰望天空,脚踏实地。只要坚持 就可以取得进步 !
      钱桂安,研究员,非线性 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领 域:(3D 打印 ) 材料超高周疲 劳,核电结构完整性分析,先 进材料疲劳与断裂。

    附件下载:

    上一篇:我对科研工作的一些体会
    下一篇:十年研究体会分享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028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9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