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我是力学所青年科研代表王晶,今 天演讲的题目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北大百年纪念讲堂,2008 年影响世界华 人终身成就奖颁给钱学森老先生,颁奖词是这样 写的“钱学森,人民科学家,平凡造就真正的伟 大”;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感人事迹被众 人所熟知, “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科学报国梦”终其一生追求。
力学所作为中科院一个拥有光荣传统与奉献 精神的老牌研究所,钱学森、郭永怀和郑哲敏等 一批批杰出的老科学家的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 进和敢于担当的气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力学人。
我是一名老 80 后,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 在少年,赶上了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好时代,吃得饱、穿得暖、有学上。在青年,又赶上了发展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代。我们有幸处在新时代,更有责于这个新时代、奉献于这个新时代。前不久,我的导师对我们这批的师兄弟们说:“不要觉得自己还是科研界的小字辈,小罗罗,你们已经登上历史 舞台,正在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会成为这个社 会的真正的中流砥柱,准备好了吗? ”我们,准备好了吗——
力学所目前承担先导 A 鸿鹄专项项目,今 年 9 月份在发射场安排执行飞行实验任务。试验 队长黄河激研究员建议以试验队和临时党支部名 义给队员家属发送感谢信,我们在出发前一天用 闪送方式将感谢信送到每一位队员的家中。同事 们说正在打包行李的时候,收到这封信,当从爱 人、父母甚至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念出: “由于项 目实验需要,某某同志被安排赴酒泉执行任务,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人员‘以国家需要为 重,以科研事业为重’的可贵精神……”,小小 的一封感谢信,赋予我们做的事情一种仪式感, 大家说平日干工作不觉得怎样, 听到家人的声音, 第一次产生,全心全意做一件事情,打硬仗,迎 难而上、破釜沉舟的感觉,第一次产生,去祖国 需要我们去的地方,打硬仗,破釜沉舟,全心全 意做一件事情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去靶场的这支队伍,组队五个月,平均年龄 不到 35 岁,其中一名 90 后,在飞行实验总结中 写了这样一段话,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一 直认为,科学是允许失败的,但当站在这片神圣 的土地上,我们不允许自己犯任何一丁点错误, 因为我们的求胜意念太强了,切切实实感受到强 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很幸运能够接受这样一 场彻底的科研精神洗礼。”
力学所目前共建有两个园区,中关村园区主 要负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有的大型设备和 地面试验都在怀柔园区建设和开展。
在怀柔园区常驻正式员工共计 29 名,其中 党员 23 名,比例占到 80%。而 23 名党员中, 我们没有想到其中 30 多岁党员占到一半以上, 30、40 多岁的党员占到 90%,而这个群体是我们 经常说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也就是这批青年党员们正在担负怀柔园区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建设大型 设备的中流砥柱的作用。
2010 年,第一批进驻怀柔园区工作的是建 设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JF12 风洞) 的同志们,当时的怀柔条件特别艰苦,一片荒 凉,最大的问题没有吃饭的地方,大家愣是啃了 整整两年的盒饭。我们常常自嘲是‘盒饭’支撑 了 JF12 复现风洞的全部建设。实验室全是厂房, 冬冷夏热,7、8 月酷夏,人不需要怎么动就汗流 浃背,安装实验设备,一天至少更换三套衣服。 我曾经问过年轻小伙汪球, 没有空调, 没有厕所, 是不是很不方便,他笑着对我说, “我们组最幸 运的是没有你这样的女同志,要是你们在,那才 是我们最大的不方便。”
几多坎坷,几多艰辛,有多少困难,就有多 少办法,项目取得了“一次安装到位、一次调试 成功,一次验收合格”的完美成果。也许只有经 历过的人才会知道,能够做到“一次成功”究竟 有多么不易。
曾经有人跟我说,“做大台子, 很费 / 废人”, 为什么,因为不好发文章,因为一个大型试验平 台,从设计搭建和最终调试成功,没有两年是拿 不下来的,也就是两年内大家无法在自己的履历 上写上浓厚的一笔。怀柔的同志们想过没,有想 过,因为他们也有生活的繁杂和纷乱,他们也上 有老下有小,但他们更想过,国家的需求,研究 所的发展,课题组的生存。
优秀党员王春同志平日不善言辞,但他说过 让大家特别感动的一句话, 他说, “不管怎样, 总要有人来做这些事情,没有人,所有的设备毫 无价值可言…”任何一个领域都是金字塔,大家 都在努力的向塔尖奋进,站在塔尖固然成功,但 是在自己的岗位,矢志不移,探索不息,工作做到极致、完美、不可替代,请问这是不是一种成 功?科研的本质是什么,在我们的眼中,科研的 本质就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如同“百分百”黄金, 可以无限接近, 但永远无法彻底到达。扪心自问, 我们为什么做科研,抛开一切社会因素而言,我 们是基于对知识的一种渴望,对未知世界的一种 敬畏,对人类遭遇苦难的一种同情。
每天走在力学所园区,经过钱老和郭老的塑 像, 我们的心中会泛起涟漪, 他们是真正的大家, 真正的基石;我们会感受到,力学所先辈用生命 凝聚成的“科技报国、甘于奉献、勇于创新、舍 我其谁”的精神。从始至今,这里一直都是党员 教育基地,我们一直在被教育着、被感染着。我们作为筑梦路上的“躬耕者”和“传播者”,同 时也在感染着他人,影响着他人。我们准备好了 吗,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一直在准备着,一 直在前行着——
在《辉煌中国》纪录片中,介绍量子、5G 技术和飞机年轻的研发团队时,有一句旁白“中 国创新,真正的隐形利器是什么,是年轻人挑大 梁”。那我们就要做这把利器,弘扬传承老一代 科学家们的优良传统、把报国之志融入到科技创 新之中,在保持本色中戮力同心,在凝心聚力中 攻坚克难,在拼搏奋斗中实现属于我们这一代人 的真正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