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习了党支部在微信群分享的文章“最 愚蠢的行为,就是在成长的年纪选择混日子”, 读来觉得这篇文章不单是针对年轻人,无论是在 哪个人生阶段都需要努力提高自身,一个阶段有 一个阶段的努力方式和方法。恰逢赵伟书记让我 在支部会上解读这篇文章,因此给大家分享一点 我的想法。
回想自己在力学所的成长经历,我的表现还 是十分努力的,有失败挫折的时候,也有一些小 成绩,但远不算成功,和室里的前辈相比差距比 较大。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我高中及大 学阶段的成绩一直是比较优秀的,也怀有成为有 作为的科学家、治愈我国航空心脏病、科技报国的理想,青葱岁月、挥斥方遒。但研究生阶段自由管理模式下的迷茫使我的“心”飞到了科研工作以外,缺少深度的思考,只是中规中矩完成了论文,到力学所的前几年也惯性地过着舒适轻松的生活。直到某一天,不记得是由于什么诱因了,在领导和同事的鼓励与激励下,我才开始真正“用心”于科研中。但从一个低的 起点再次攀登的路是艰难的,我从早到晚不停歇 的忙碌,甚至家人都做了很大的牺牲。现在体会 文章中所说“大学是人生成长的第一阶段,毕业 十年是人生成长的第二阶段,也是成长的黄金阶 段”,心有戚戚焉, 青年时代奠定了一生的基础, 错过了之后弥补的代价是巨大的,而且很可能限 定了你的高度。
但从另一角度考虑,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混日 子呢?实际上,当我感受不到未来的前途时,也 由于身体原因,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最终让 我重燃斗志的是我不甘心。力学所是一个事业单 位,目前相对稳定,但根本来讲不会是年轻人的 养老院。今年曾被戏称为“养老院”的甲骨文中 国研发中心大量裁员,大多是三十多到四十多的 技术人员,核心是在外部竞争压力下中国研发中 心某些技术不再符合公司发展的战略需求;国内 高校目前也纷纷采用了“非升即走”优中选优的 政策,来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而对于我们,如 果研究室、课题组面临生存问题,又该何去何从 呢?面对竞争大环境,停止成长的人的抗风险能 力可想而知,实际上团队、单位未尝不是如此。 所以,个人需要不断成长,团队才能成长,单位 才能成长。
那么,如何努力?首先要定义什么是努力, 努力肯定是与有效工作时间密切相关的,我认识 几个杰青, 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是以实验室为家(当 然我非常不主张损耗身体的工作方式) 。更高层 面上,我认为努力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责任感,通 俗讲不是一推一动。在此基础上,要制定个人的目标,借用现在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的一 句话, “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还有 什么意义”。但箭靶子要围绕团队的“核心方向”, 这是个人业绩体现以及团队团结奋斗的关键。当 然,所、室如果能营造好的平台(学术平台、基 础设施平台) ,会更有利于与个人努力相辅相成、 事半功倍。
顺着这一思路延伸,如何让我们饱含热情地 奋斗在在现有岗位上呢?作为社会人我们是有现 实生活的压力的, 作为科研人也是有精神追求的。 力学所、实验室需要营造“围绕核心目标下”努 力奋斗的人的鼓励机制,我现在仍然清晰记得联 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农村焕发的活力,就像春风 拂过般让农民再次感受到劳动的乐趣。这也涉及 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评价机制,不四唯,但也 不要全盘否定其中的合理评价标准,核心就是为 年轻人树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目标,避免因人 而异、摒弃浮夸不实,铺就一条努力能够达到目 标的攀登通道。
最后,我想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驱动力, 大到国家、小到实验室,都需要不断发展以提升 核心竞争力。而实现创新发展的前提,正如习总 书记强军思想所说,是要建设能打硬仗、能打胜 仗、作风优良的队伍。对于我们实验室而言,更 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课题,实验室面临挑战,原因 众多,人才危机、成果危机,而在我们突破困局 的征途中中青代的努力至关重要,所以说这篇文 章对于我们而言也是恰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