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中关村园区
      • 怀柔园区
      • 落塔
      • 科学家精神
      • 文体活动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人才概况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所党委
      • 所纪委
      • 党支部
      • 工会
      • 团委
      • 妇委会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花园
      • 前沿动态
      • 情系科学
      • 释疑解惑
      • 精彩图片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预算决算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中科力森
    • 关于力森
    • 主体业务
      • 国资监管
      • 成果转化
      • 知识产权运营
      • 投资
    • 产业布局
      • 持股企业
      • 事业部
      • 产品介绍
      • 科技成果
        • 航空航天
        • 生命健康
        • 交通能源
        • 先进制造
        • 专业软件
    • 新闻资讯
      • 力森要闻
      • 持股企业动态
    • 招聘信息
      • 岗位信息
      • 持股公司
    • 联系我们
  • 怀柔园区
    • 基地概况
    • 动态信息
    • 通知公告
    • 科研团队
    • 管理制度
    • 流程指南
    • 基础服务
    • 周边配套及景点
    • 联系我们
    • 图片新闻
    • 科研进展
    • 全文检索
    • 大型装备
    • 园区简介
    • 配套设施
    • 联系我们
  • 基础科学中心
    • 中心简介
    • 工作动态
    • 科研进展
    • 会议通知
    • 人才队伍
      • 核心骨干
      • 青年人才
    • 快讯
  • 媒体扫描
  • 综合信息
  • 通知公告
  • 学术交流
  • 招聘信息
  • 仪器设备
  • 专题报道
  • English
  •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所长信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所内网
  • 邮箱登录
  • 所长信箱
  • 联系我们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科研系统
      • 管理系统
      • 支撑系统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中关村园区
      • 怀柔园区
      • 落塔
      • 科学家精神
      • 文体活动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人才概况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花园
      • 前沿动态
      • 情系科学
      • 释疑解惑
      • 精彩图片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公民
      • 法人/其他组织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预算决算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 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简介
    • 组织机构
    • 所党委
    • 行政领导
    • 历任党组织负责人
    • 历任行政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形象标识
    • 所内风光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 合作交流
    • 科研进展
    • 仪器设备
    • 科研产出
      • 获奖
      • 专著
      • 论文
      • 专利
  • 人才队伍
    • 两院院士
    • 正高级岗位
    • 副高级岗位
    • 中级及以下岗位
    • 优秀人才
      • 国家级领军人才
      • 国家级青年人才
      •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
      • 创新团队
      • 优培计划
    • 人才招聘
  • 教育培养
    • 机构简介
    • 导师队伍
    • 招生就业
    • 培养学位
    • 思想政治教育
    • 通知公告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党组织机构
    • 党建要闻
    •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工作通知
    • 学习园地
    • 规章制度
    • 警示教育
    • 流程指南
    • 协力原创文章
      • 党员随笔
      • 创新驱动发展
      • 力学人
    • 党员主题教育基地
  • 科学传播
    • 学术期刊
    • 科普资源
    • 力学园地
    • 科普报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依申请公开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党群园地
党组织机构
所党委 所纪委 党支部 工会 团委 妇委会
党建要闻
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工作通知
学习园地
规章制度
警示教育
流程指南
协力原创文章
党员随笔 创新驱动发展 力学人
  • 当前位置:首页党群园地协力原创文章党员随笔
  • 党员随笔

    郑哲敏院士与研究生畅谈科研与人生

    作者:马彦 李鹏 刘丽发布时间:2019-07-10【字体: 大  中  小 】

      2017年5月,研究生党支部组织了“郑哲敏院士与研究生在一起”座谈会,郑院士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科研经历和人生阅历,为研究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互动课,给研 究生提出了许多做科学研究和具体课题方面的建议。时至今日,回顾这些建议感到弥足珍贵,再将此文发布在《协力》上,希望能够鼓励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早日成长为科技后备力量,为科技兴国做出贡献。
      1. 力学的发展方向?
      郑院士:力学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和解释自然 现象。目前,力学学科研究的大框架是清楚的。力学学科取得成绩越多应用越大,每个时代力学 学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也许未来是脑科学,大 数据信息的时代。力学在工程方面有很多应用,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东西还是不清楚,比如对海 洋、对宇宙的探索。
      2. 如何选题和坚持做科研?
      郑院士:现在很多科学家提出的方向都是从文献上找的,很多都是别人嚼过的馍,做研究一定要走到学科的第一线,去亲身感受和体会,才能提出创新的问题。比如说研究高铁,要多与工人谈谈,多与工程师谈谈,要善于总结,就会有很多的启发。当年我们在做穿破甲的时候,很多人没见过穿破甲,所以我们跑过很多靶场。我们发现,被子弹打洞的地方有很多的液体,有流体的现象,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所以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就去调研,实践的收获是非常大的,对科研也有很大的帮助。
      3. 高年级的博士生,导师提供查阅文献的时间有限,导师设定的研究任务很难推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郑院士:首先对这个研究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要耐心地读文献推导公式。合理分配做科学研究的时间,与导师之间形成讨论,而不是单 纯地接受命令。如果导师对这个研究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跟研究这个方向的其他老师或者同学请教,多沟通,多学习。但是,请教之前自己要把问题想清楚,然后再去讨论,这样讨论才有效果。做学问最重要的要有自己的想法,先要把一个问题大的方向搞清楚,然后再去思考细节。
      4. 您了解现在的研究生是什么样的状态?
      郑院士 : 现在的研究生一般面对两个大问 题,一个不知道怎么处理和导师的关系,另一个 是研究的课题太难。
      研究生与导师交流,不要胆怯,要大胆的讨 论,在想办法解决面对的困难时,先要搞清楚导 师对你的要求,想一想导师给的实验题目是否有 问题,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想法,为什 么很难实现?项目要跟进,实验进展要经常向导 师汇报,同时也要做一些拓展实验。
      学生跟导师做项目是现在很普遍的现象,但 是在做项目的同时,不影响项目进展的情况下, 考虑加进一些自己的研究内容,设计一些自己的 实验内容,有问题要与导师商量解决。
      课题太难,首先在物理上弄清楚原理,深入 研究问题,然后在工具和方法上做一些改进,获 得一些突破,寻求创新。
      5. 能否传授青年人一些科研的方法和技巧?
      郑院士:做科研并没有什么技巧,但是可以 总结一些方法。首先,问题要提好,问题提对了 也就是研究方向对了。接下来,对于这个问题自 己要多考虑。然后,要与导师多讨论。我曾经问 过一个美国的教授怎么带学生,他是钱学森的同 学,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系的教授,他说学生 来提问题, 我的方法是问学生, 你有办法解决吗? 好的学生就会告诉我说,我有办法A,我有办法B, 我有办法 C,作为导师,我只能告诉他先试试办 法 C,试过才知道。在研究生阶段,导师不一定 清楚你要做的研究方向,但自己要把研究方向搞 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还问过一个普林斯顿大 学的教授怎么带学生?他说我和学生对一个科学 问题都不太懂,我的任务就是和学生一起把问题 搞清楚,博士阶段要靠和导师合作,一步一步把问题解决, 这个过程会遇到问题和困难, 要克服。
      做研究,研究的路线和方向可以自己定,不 一定按照传统,可以改进技术,也许会失败,也 许会成功,一定要大胆一些,因为科研都是有风 险的,成功了就是创新,不要怕冒风险,要去试 一试。
      钱学森的文章《论技术科学》讲过一段,力 学是技术科学,提到方法问题,数学不是最重要 的,最重要的是对问题有理解,用什么方法把问 题简化。理解物理问题最难, 犹如在森林里找路, 你会花很多时间找路。突然有一天,找到了方法 和解,找到路了,那是一个非常愉快的过程。如 果还是不行,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去验证你的理 论。简化过程, 你会用到很多工具, 哪些是重要的, 哪些是次要的,一定要搞清楚。
      6. 目前年轻人会遇到很多的诱惑,很浮躁。 在现在的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何坐得住科 研的冷板凳?
      郑院士:目前的研究人员确实会遇到很多的 问题,孩子上学,房子,这些问题也牵扯很多的 利益,这些问题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国家也在 想办法解决。现在这个时代,发展的太快了。人 类在蛮荒时代,经历了几万年,农业社会、狩猎社会、发明文字,经历了近两千年,工业革命到 现在有两三百年,飞机发明一百多年。现在,人 工智能机器人要替代人的工作,有人甚至开始害 怕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 代中,一个规律是不会变的,就是每一个人都会 死亡,来的时候什么都不会带来,死的时候也不 会带走。人有分析能力,可是很多人到死才意识 到自己的存在,人生很短暂,所以要想清楚,做 什么有价值,做什么没有价值。
      现在的年轻人正处于急速变化的时代,如何 抓准定位,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很重要。现 在这个时代是个好时代,不可多得的时代,生活 方式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个条件下,怎样 让人生有价值,做什么事情才是有意义的,可以 做大事,也可以做小事。还要坚持学习新东西, 学习要有效果。如果虚度,人生很快就过完了, 人生浪费掉就不能重来一回。
      7. 如何做交叉学科或者新方向?
      郑院士:做新的方向要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 从最基本的东西学起。举个冯元桢的例子,他从 加州理工做了 20 年的航空工程研究,后来自己 的母亲患了眼疾,他想搞清楚这是什么原因,才 开始研究生物力学,他从解剖学、生理学开始学起,并做得很精通,他现在已经 97 岁了。他的 科研方法和其他的研究是一样的,要深入实践, 摸爬滚打一番,冯元桢他是工程出身,但是却成 为了美国生理学会的会长。力学转换到其他的学 科,就要迈出经典力学的框架,比如说想了解生 物力学就要深入医学, 要接受从不懂到懂的过程。
      8. 如何保持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平衡?
      郑院士:力学是一个实验科学,虽然实验力 学的理论已经非常完备了,实验力学不是简单的 看到了实验现象,还要去分析这个现象,分辨哪 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要建立理论模型, 测量参数。做实验没有时间看文献,这是很大的 问题,如果时间不够,做实验的同学和做理论的 同学可以互相帮助,形成一个研究小组,一起解 决问题。
      9. 平常有什么兴趣?如何让科研快乐?
      郑院士:我小的时候很调皮, 中学经历抗战, 高中喜欢锻炼身体。我研究生时期喜欢看小说, 特别是侦探和推理的小说。现在家里喜欢看看杂 书,听听音乐。
      人活着心态很重要,做事情不能太计较,多 想别人,少想自己,快不快乐是在内心的。我回 忆过去,1956 年向科学进军的时期是最快乐的, 没有人打扰可以安心的科研。我还记得六十年代 初的时候,力学所每天都灯火辉煌,整个主楼都 亮着灯,大家都在一心做科研,虽然很辛苦,但 是心情是很愉快的。所以呢,要先把能做的工作 做好,不要折腾,不要荒废自己的时间,无论环 境如何动荡,自己的心不要乱。

    附件下载:

    上一篇:一个老党员的心声 —— 和研究生党支部的青年党员说点心里话
    下一篇:在山东荣成郭永怀先生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书面致辞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京ICP备05002803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9
    地址:北京市北四环西路15号 邮政编码: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