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物 质基础,热能的转化与利用,是其服务于人 类社会普遍且重要的环节,广泛存在于用能 工艺过程。
一、热能的获取与驾驭
除了被动地享受温暖的阳光,制造、控 制和利用“火”应该算是人类最早主动利用 能源的开始。火,被用来烘烤食物、取暖及 自我保护。经过高温加工后的熟食,更易于咀嚼和消化,促进人类内脏、大脑、骨骼、口腔的快速进化。
火,源于树木、杂草等生物质的燃烧, 并且以热和光的形式被利用。化石燃料的发 现和使用,提升了人类对热能的获取和驾驭 能力。大约在 3000 年前的青铜器时代, 人类 开始使用煤炭冶炼青铜器,推动工具、冷兵 器、祭祀用品制造能力的发展。据史料记载, 中国是世界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石油的 国家之一。晋朝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了秦始皇时期四川临邛县劳动人民钻井开采 天然气煮盐的情景,“有火井, 夜时光映上眼。 欲其光, 以家火投之, 顷许如雷声, 火焰出, 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 日不灭也”, “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斛 盐”。东汉班固在《汉书 ? 地理志》中描述“高 奴有洧水, 可燃”。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 中更详细地记述: “高奴县有洧水, 肥可燃。水上有肥, 可接取用之”。这里所说的“肥” 即石油。宋代沈括最早给“石油”定名,并 详细描述了石油的性能和用途, 认为石油“生 于北际沙石之中”, “与泉水相杂,惘惘而 出”,并作出“石油至多, 生于地中无穷”, “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预言。化石燃料的 发现和大规模利用,开启了人类发展的新纪 元,为人类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了 能源基础。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伴随现代物理 学的发展, 人类逐步揭开原子核的神秘面纱, 将原子核结构、核聚变、核裂变逐一展现在 世人面前,把核能这一终极能源带入人类的 视野。核能发电技术通过可控核裂变使核能 按需释放热能,再采用热功转换技术生产电 能。提升核燃料利用率和热功转换效率,以 及发展可控核聚变都是核能利用领域重要的 研究方向。
从本质上来说,几乎所有能源的终极来 源都是核能,核能产生太阳能和地热能,太 阳能又在地球上制造了风能、水能、生物质 能、化石能源,……。
二、热能高效转化利用的追求与“碳中和”
人类获取热能的方式和方法不断进步, 其对热能利用的技术也在持续发展,热功转 换是热能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故事广为流传,改良 前蒸汽机的效率极低,经瓦特改良后也不过 2-3%。在面临热功转换的效率极限和提高途 径问题时,卡诺指出:热功转换的极限效率 取决于冷热源温度,在环境温度下,获得更 高热功转换效率的途径是提升热源温度和工 质的平均吸热温度。对于火力发电厂,人类 通过回热技术、再热技术、超临界技术等不 断提升朗肯循环工质(水蒸气) 的吸热温度, 已能够将火力发电效率提升至近 50%。然而, 伴随工作温度的提升,换热及做功部件材料 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耐温 700℃的锅炉 和透平材料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因此, 水蒸气朗肯循环效率很难再有巨大突破,在 现有材料技术的基础上, 需要拓展其他思路, 以进一步提升热功转换效率。
工业革命以来, 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利用, 致使大气中 CO2 浓度实质性增加,全球变暖 和气候灾害不断加剧。2021 年 11 月 1 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人类正面临紧 要关头,正在迅速接近临界点,一旦达到便 将触发全球变暖不断升级的“反馈循环”。 为应对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这一严峻挑 战,占世界经济 70% 和全球 CO2 排放 65% 的国家现已承诺实现净零排放,我国也于 2020 年 9 月 22 日正式提出“碳中和”时间表。
关乎人类生存的“碳中和”大业,必须 依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从“开源”和“节 流”两个方面着手,既不断提升可再生能源 的应用比例,又不断提升现有能源的综合利 用水平和效率, 直至“碳中和”事业胜利完成。
三、用能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力学所魏小 林研究员带领高效洁净燃烧课题组面向国家 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着眼于热能的 高效转化与利用过程,为优化能源利用方案 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开展了近 20 年基础研究 和应用研究。
由于常规水蒸气朗肯循环面临效率提升 瓶颈问题,CO2 动力循环以其高效、紧凑、 工质环保廉价等优点,引起了众多科研机构 的广泛关注,在太阳热能与核能发电领域具 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在中科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的资助 下,我们研制了 CO2 跨临界动力循环系统, 在国内首次实现了 kW 级 CO2 跨临界动力 循环系统长时间稳定发电运行;针对亚临界 CO2 难以被 30℃左右的常规冷却水冷凝的问 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 基金和中科院仪器设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 目资助下,我们进一步创新地提出、研制了 自冷凝 CO2 跨临界动力循环系统,实现了常 规冷却水条件下 CO2 跨临界动力循环系统的 长时间稳定运行,有效控制了泵前 CO2 温 度,解决了 CO2 跨临界动力循环面临的亚临界 CO2 冷凝难题,采用的近临界液态增压新 技术,避免了近临界增压易发生液击现象的 难题,对超临界 CO2 布雷顿循环亦具有很好 的启示意义。
能有品位高低之分,高品位能向低品位 能转化时遵循能量守恒定理(热力学第一定 律) ,低品位能向高品位能转化时必定出现 量上的减少或更高品位能的消耗(热力学第 二定律) 。梯级、综合利用是高效用能的重 要手段。我们秉承能的梯级、综合利用原则, 正在开展 CO2 跨临界热力循环综合储能与冷、 热、电联合供应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基于上述热能高效转化与利用领域的研 究工作, 我们已储备数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 后续将开展 这些技术的迭代升级与技术转化, 为我国“碳 中和”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潘利生,副研究员,高 温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领域: (1) 热能的高效 转化、利用与存储; (2)飞 行器热管理与热利用; (3) 高效强化传热技术。